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浅论新时期地质事业的新闻宣传工作

作者:张超越 发布时间:2016-07-14

如果我问新闻是什么?可能很多人的耳边都开始响起晚7点电视机中那熟悉的音乐声。如果我接着问,媒体是什么?大家的脑海中浮现的可能会是屹立在三环边的高楼,亦或是京城路上必得收听的103.9。如果我再问,记者是什么?大家肯定会回答记者就是经常出现在电视上扛着长枪短炮拿着话筒满街跑的人。不管怎样,“新闻宣传”似乎离我们,离地质事业很远。但是我想说,实际上,你、我、他,我们每一位工作在地质一线的人都可以把自身研究的,与人民生命、国家财产息息相关的事件、成果与行业内的专家进行交流,给行业外的人普及,而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新闻宣传,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当这个一线的记者,把我们的所想、所学、所钻研的,通过单位的门户网站、系统的报纸告知大众,扩大地质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也许会有人说,就算你说的对吧,可是,新闻宣传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举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子:前苏联在拥有20万党员时,能取得夺取政权的红场革命胜利;在拥有200万党员时,能取得千古称颂的卫国战场胜利;在拥有2000万党员时,却迎来了遗害无穷的国家解体。何以至此?除了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之外,舆论宣传因素不可忽视。由于原苏联主流媒介的率先倒戈和“心怀鬼胎”的40多家西方媒体的蜂拥而至,他们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从新闻舆论上诋毁、恶搞、丑化其领袖人物。利用接连不断地“去列宁化”、“去斯大林化”等强大舆论宣传攻势,逐一撼动了2000万苏共党员的政治纪律、基层组织和信仰根基。可见,新闻宣传工作对一个国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何况是一个行业呢?

同时,新闻宣传工作对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又有着必要的推动作用。纵观历史,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非常重视文化宣传工作,尤其是新闻宣传工作。有材料显示,在他的一生中接受过不少外国记者的采访,其中最重要、关系最为密切的有三位——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以及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多年的跟踪采访,使得毛泽东同志不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还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先进思想,中国革命的未来走向通过他们的笔传达到了全世界,使得“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成为中国乃至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正是利用了新闻舆论,将中国的现状,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生、发展和他本人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介绍给了全世界,在陈述了客观事实,纠正了世界对中国、中国革命的误解的同时,也在鼓励一代又一代无产阶级战士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新闻宣传是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从国家层面来说,远的有抗击非典、筹办北京奥运会,近的有每年的两会、湖南的洪涝灾害,新闻宣传不管是在澄清新闻事实、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在控制舆论导向、团结群众思想上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到行业内部,不管是地灾排查还是山村整治,土地政策宣讲还是地球日主题活动,基础地质研究还是找矿开发新能源,我们的日常工作、研究导向、学术前景也无一不是通过新闻宣传来让大众知晓,同时,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积极的新闻宣传也让更多的普通群众更加关注地质行业,让地质科学真正的受惠于人。举个具体的例子:《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可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虽然“老三”是个艺术形象,电影也算不得是新闻宣传,可是他让全社会的人重新认识到了地质行业的伟大与艰辛,给地质人多了一份理解和关注。

“新闻宣传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的,能够证明或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新闻宣传有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高高在上”的科研工作来说更是如此。可是如今,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西方的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言论也纷纷涌入民众视野,我们又该在西方媒体占有话语主导权这样的国际舆论格局中怎样占到一席之地,怎样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充分显示出地质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为行业乃至国家争得话语权呢?

其实,早在今年的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下达了相关指示:“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8字”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具体到地质事业的新闻宣传工作,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广开新闻宣传言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地质大军少说也有75万人,但就一个单位而言,通常从事新闻宣传的同事往往就是一个部门的一位兼职人员,让这位兼职人员去发现75万大军的闪光点,引领75万大军的思维言论方向无疑是杯水车薪。但是,如果这75万人都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将身边的信息汇总,形成人人眼能看,口能说,笔能写的宣传理念,那么将会是75万个信息的碰撞,形成“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壮观局面。在有队伍保障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新媒介的开发利用。“广播的今天就是电视的明天”在快节奏的今天,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终端正在慢慢取代传统媒介的主流地位,形式更为新颖,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容易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所接受。

其次要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曾指出:“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喉舌”好不好,能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用,不仅要有数量的保证,更要有质量的提高。“所言即所想”,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思想教育,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除此,还要熟悉局党组的重大决策部署,系统内会议、领导的讲话精神,单位的工作安排开展,并将其贯穿于工作当中。同时,还要加强职业教育,新闻宣传是一项简单又复杂的工作,简单是因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无需煽情,更不用夸张的想象,只要把事情的缘由说清楚即可。说它复杂,是因为新闻要在符合媒介所持政治主张和价值标准的同时还要满足奇异性、趣味性、典型性和时宜性,要在有限的时间和字数要求下,精准地反映情况,这对记者的职业操守是一种考验——斟字酌句,反复修改达到宣传的目的,新闻工作者往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而这些往往都是八个小时以外的工作量,读者们只体味到了酣畅淋漓的文字,却很少能看到新闻工作者在背后呕心沥血的付出。如果硬要说回报,恐怕也只有见报的稿费——千字也只是几十元,亦或者只有读者的一句夸赞。然而,从事新闻工作的目的不在于回报,而是对文字工作的热爱:热爱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的行为;热爱研究受众的求知心理;热爱坚持真理,忠于事实的新闻规范;热爱深入实际,体察民情的新闻准则。当然,对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精准的业务培训,在这一方面,局里的工作做得一直很好。通过新闻信息员培训,局系统的新闻工作者研究工作内容,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接受上级布置的一盘棋任务,互相交流心得经验,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以上都是地质事业新闻宣传工作的硬件“必需”,对于通讯员本身来说,及时发现好新闻,留心身边的典型,重点宣传特色工作,经常宣传日常工作“抓住新热点,总结出亮点。精心作标题,导语要新鲜。客观加真实,公正和全面,不能炒旧闻,这都是底线。通讯要见深,消息要简练。先前可模仿,尽早出精篇。事事多思考,时时冲冲电。做到了这些,你就是无冕。”

无论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还是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无论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夯实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还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无论是树立行业形象还是形成地质文化,都需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对于“非职业、非专业”的地质新闻工作者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万字文”无疑是地质宣传的唯一之路。毛泽东同志早年曾有论断:“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也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让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转作风、改文风、附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从而为建设一流的地质调查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