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经历

作者:韦利杰 发布时间:2016-07-14

2006年考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于副所长刘小汉研究员。主要是研究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白垩纪-第三纪地层中的孢粉。

刚入学不久,就到青藏高原出了近两个月的野外。由于是刚转到研究青藏高原的领域,所以这次的野外工作主要是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并对各地的剖面进行了初步微体古生物采样。

孢粉工作花费的时间非常多,前处理、鉴定及分析等都是比较繁琐的工作。第一批样品经过近三个月的样品前处理,可获得的孢粉寥寥无几。第二批每个样品的重量加大到200克,这次花费的时间就更长,结果提取的孢粉比上次多了。但可能是酸处理的时间有点短,杂质有点多,给下一步的鉴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个时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的老师来北京开会并来拜访刘老师。他是研究孢粉的前辈,我借机向他请教了一些问题,并让他看了我做出的样品及给出一些建议。李老师对我论文的选题和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但认为实验不是很理想,杂质和有机质太多,个体小的孢粉有可能被漏掉了,就目前的实验获得的孢粉很难被学术界所接受。实验又一次失败了,刘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还鼓励我说:“科研之路是曲折而漫长的,只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后才获得成功的人,才算作真正踏上了科研之路。”更不巧的是,上次采集的样品都用完了。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我第三次踏上青藏高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野外地质考察。有了前两次的野外经历和室内试验分析的经验,这次采集样品的质量更好。出野外回来已是第三年了,重新开始做实验,这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都是考验。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实验的每一环节又经过仔细的研究,排除可能的失误。实验的每一环节都很关键,如果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前功尽弃。有了前两次的失败,这次实验更加认真。实验中最费时的是把经过酸或碱处理过的样品洗至中性,每隔6-8个小时换一次水。为了争取时间,我住在了办公室,随时给样品换水。即使是元旦放假期间,我也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没有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和七岁的女儿。可就在这时,又一不幸的事降临到我的身上,突然传来母亲突发疾病去世的消息,我连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实验的失败,再加上母亲的突然去世,我觉得我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整夜的失眠经常陪伴着我。老公在家庭上和心理上是我坚强的后盾,不但替我承担了家里所有的事情,还帮我建立起信心。老公在给我的短信中这样写到:

不经历风雨,

不懂得彩虹的美丽;

期遇坎坷,

才会对成功倍加珍惜。

风雨来,我不弃;

鲜花至,我不迷。

劲风中展现铿锵玫瑰的色彩,

细雨时吐露百合骄人的气息。

这就是我的老婆,

可爱的你。

在刘老师和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又经过三个多月日日夜夜的实验,终于有了关键性的突破。当我把这一好消息告诉刘老师时,刘老师给我发短信说:“太棒了!!!”看到这条短信,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下来,体会到科研之路的艰辛和酸甜苦辣。

刘老师的南极经历深深影响着我,刘老师参加第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时建立长城站,以及15次队单车勇闯格罗夫等,这些事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这几年来一直向往这片神秘的领域-南极。在我的多次申请下,经过攀岩训练、南极科考队员选拔训练以及体检等层层筛选,终于参加了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格罗夫山队。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