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科带头人
陈群策首席科学家

  

  陈群策,1963年7月出生于河北滦县,籍贯湖南东安,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系,获地质力学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地质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89-2006年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2006年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地应力与地壳稳定性研究室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地壳应力与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
  学术研究简介
  长期致力于地应力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尤其注重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的方法和理论研究、技术装备和仪器的研发,并将其应用于地壳稳定性评价、重大工程建设和深部资源勘探开发,如:深埋隧道勘测设计、水电工程建设、核废料地下处置场址选址、页岩气和干热岩资源开发等领域。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如下。
  1、针对相关领域对地应力测量与研究的实际需求,首次提出了“水力阶撑”这一新的测试技术,随后,又将该项测试技术引入气垫调压式水电工程勘测技术领域,较好地解决了评价岩体水力承载能力的一项关键技术问题;
  2、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了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的研究。对我国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开展的地应力测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依托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了我国地应力基础观测资料的社会共享;
  3、在地应力测试技术领域,针对水压致裂技术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最小主应力准则,替代利用最小切向应力破坏准则的方法,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三维地应力测量理论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
  4、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开展了系统的地应力测量与研究工作,针对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地应力分布的分段性特征,提出了创新性的认识,认为:大致以北川为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应力方向显示了与西南段不同的特征,其最大水平主压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呈现了NEENWW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Tectonophysics》、《Engineering Geology》、《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学术影响;
  5、自2012年开始至201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重点海域地应力观测及综合研究”的工作,通过系统的地应力测量与综合研究,获得了西沙海域深部地应力状态以及我国东南沿海海岸带现今地应力的分布特征,填补了我国相关海域地应力测量与研究的空白;
  6、自2016年至今,承担了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所属任务“地下深部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设备研发及应用”的研究任务,瞄准页岩气、干热岩等深部资源勘探开发领域的实际需求,研发适应于3000m以深的耐高温、高压的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设备,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方法研究。
  专业工作获奖情况
  [1]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及地应力测量,2017,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第四获奖人,DC 2016-2-012-R04。
  [2]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非均匀性研究,2004,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获奖人,200413301。
  [3]河南省宝泉抽水蓄能电站关键工程地质问题研究,2002,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八获奖人,H002-8-G08。
  [4]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的理论探讨,2000,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三等奖,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