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研骨干
马秀敏

  

  马秀敏,男,1978年8月生,研究生,硕士生导师(联合),正高级工程师,工程地质专业,北京十三陵观象台副主任(主持工作)。1999年考入黑龙江矿业学院(现黑龙江科技大学)学习,2003年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考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学习,2006年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起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地应力、活动断裂和地壳稳定性等方面地质调查与科研工作。近十年来,先后主持/作为骨干完成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开展了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井注水诱发地震试验和滞弹性地应力测量、映秀-北川断裂与平武-青川断裂GPS位移观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活动断裂探测与地应力监测、海域平台X-Lot深孔地应力测量、泛珠三角地区关键构造部位活动断裂联孔剖面探测与地应力测量、深圳市南山区活动断裂与地壳稳定性评价、东北和西南重点地区地应力监测、全国地应力基础调查与监测等方面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诸多创新性成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EI检索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20余篇;出版论著1项(合著);授权国家专利15项(第一授权人2项);软件著作权8项。
  
  主要学术成果:
  
  1. 梳理总结了东寨港断陷与沉降过程的控制因素:采用高密度电法探测和钻探联孔剖面获得了琼东北地区清澜-铺前断裂与马袅-铺前断裂空间展布特征;利用水压致裂技术捕获了东寨港地区现今地应力状态,提出清澜-铺前断裂东西两支断裂在北西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具有正断兼左旋走滑应力状态,是东寨港断陷与沉降过程的控制因素之一。
  
  2.创新建立起一套海域活动断裂调查技术方法体系:通过海域单道地震测量、多道地震测量、多波束测量、OBS微震观测、地应力监测等组合技术方法,厘定了渤海海峡通道区8条全新世活动断裂,分析总结了海底侵蚀地貌特征,提出了渤海海峡登州头-北隍城岛、砣矶岛-猴矶岛、北长岛-南砣子岛不稳定区段重大工程建设建议。
  
  3. 研发设计了一种地应力测量装置及低水位地应力测量系统:优化了水位较低条件下双回路地应力测量装置,提出了“卡扣组件扣合连接复杂管路和高压管道”施工措施,有效保障了封隔组件顺利回收,大大提高了现场地应力测量的工作效率,此项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4. 作为主要起草人,主持编写《基于陆域特殊地质背景下地应力监测网络建设技术指南(送审稿)》(排名第一),参与编写《海域活动断层、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监测技术指南》(排名第三),有效推动了海陆活动断裂、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地应力监测技术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