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张重远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5-01-21
 
   张重远,男,1987年生,博士,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自然资源部地应力创新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国际事务处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低碳能源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委会,中国地质学会地热地质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与地壳应力专委会委员。担任天然气工业、防灾减灾工程学报、China Geology、Rock Mechanics Bulletin等期刊青年编委。
  主要从事地应力测量与监测理论、技术和装备研发、应力场与(天然、诱发)地震机制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基金1项、企业委托研发课题16项。获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自然资源系统青年突击标兵、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称号。在GRL、IJRMMS、EG、RMR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第1和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26篇;在深部地应力测量与监测设备研发方面获国家专利35项,其中第1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6项、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兼任Engineering Geology、IJRMMS、RMRE、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
  1.地应力测量与监测理论、方法、技术与设备研究研发。研发压磁四分量地应力实时动态监测技术和设备体系,支撑全国地应力监测网组网建设;研发水压致裂裂缝超声扫描成像装置,首创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即压即扫”、“一趟钻”获取地应力大小和方向的新模式;建立我国首个岩心直径变形分析法(DCDA法)实验室。
  2.干热岩开发储层地质力学。主持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场区的地应力测量、储层裂隙评价和微地震监测工作,支撑了储层改造和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开展干热岩注水诱发地震实验机理研究,首次系统研究了浊沸石的摩擦稳定性及其对开采诱发地震的影响,研究了花岗岩裂隙水热力化多场耦合下的力学行为。
  3.活动断层地震风险性研究。基于地应力测量和动态监测,研究了芦山M7级地震前后应力场演化规律,提出了芦山地震后龙门山西南端仍处于高水平地应力持续积累、强震风险仍然较大的科学认识;研究了发震断层震前存在的多时空尺度应力降现象及其内在机理,为地震短临预报探索了思路。
  4. 重大工程地应力应用研究。采用多种地应力测量方法,为重大工程建设和选址提供了地应力资料和理论认识支撑,相关工作和成果已在共和干热岩、川藏铁路、金川铜镍矿、长宁页岩气、储气库建设、甘肃乏燃料预选厂址、西沙群岛科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近5年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 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跨断层应力应变观测技术与实验研究(2024-2028),课题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干热岩开采储层应力场演化特征及其断层失稳影响研究(2025-2028),项目负责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精细应力场的干热岩裂隙剪切-摩擦-渗透互馈及失稳机理研究(2022-2025),项目负责人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地应力对增强型地热系统结构面剪切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2019-2021),项目负责人
  5.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共和盆地干热岩地应力调查与开采效应评价(2022-2023),项目负责人
  6.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共和盆地恰卜恰干热岩试验性开发与评价(2019-2021),项目负责人
  7.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基金:基于井地联合观测的低渗砂岩铀矿层改造评价研究(2022-2024),项目负责人
  8.中央级科研单位基本科研业务费:深部注水诱发地震试验及机理研究(2022-2024),项目负责人
  9.金川集团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三矿区地下开采地压监测预警平台研究开发(2022-2025),项目负责人
  10.金川集团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金川矿区巷道支护新材料新技术研究与应用(2023-2025),项目负责人
  
联系邮箱:zhchongyuan@126.com
个人网址: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Chongyuan-Zhang-2
联系电话:010-88815175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