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肖昌浩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5-03-31
  
  肖昌浩,男,1986年生,博士,研究员,矿田构造研究室副主任,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矿田构造调查与找矿预测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01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3至今工作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其间,2015~201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24~2029)、自然资源部科技支撑项目(2024~2027)、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重点研发项目专题、地质调查二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Geoscience Frontiers》、《Ore Geology Review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期刊发表论文21篇,其中SCI/EI论文17篇。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项、2023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和中国地质科学院2024年度十大科技进展。现任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期刊编委。
  
  主要学术成果:从事典型矿床矿田构造研究,聚焦“多序次构造控矿机理及找矿预测”工作,相关工作以矿田-矿床-矿体-矿石多尺度构造的精细解析为特色,结合矿床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精细刻画矿体形成过程中构造变形-流体流动-化学反应多场耦合过程,揭示构造变形过程中元素迁移和富集机制,探讨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近年取得成果如下:
  1. 厘清华南右江盆地中生代4阶段构造演化,揭示伸展/张扭性构造环境有利于锡矿床形成;查明桂西典型锡矿床构造控矿样式,建立右江盆地热液锡矿床构造控矿模型,打破以往盆地边缘断裂和泥盆系控锡理论,提出沉积相过渡带是成矿有利部位和缺少氧化介质的沉积碎屑岩也可以赋锡矿床。
  2. 首次提出构造分异对金成矿作用的控制。创新揭示早三叠世NS向挤压构造分异控制辽东青城子矿集区石英脉和蚀变岩型金矿床的产出,从构造控矿的角度证实了辽东青城子矿集区为造山型金矿床。
  3. 首次在广西丹池成矿带五圩矿田西侧发现古溶洞充填型锌锡矿床,丰富了热液锡矿床类型;创新提出封闭体系绝热降温导致硫化物沉淀,促使体系相对硫逸度降低和氧逸度升高,是锡石沉淀的主要机制,打破以往对氧化剂在锡石沉淀中的必要性的认识。
  
  电话:010-88815612
  Email:xiaochanghao1986@126.com
  个人网址: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Chang-Hao-Xiao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