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谭成轩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1-12-16

谭成轩,男,1964年生,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198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力学专业,1990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专业, 199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构造地质学专业。1990~1993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五六二综合研究大队工作,1996年~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科技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国土资源部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重要活动构造与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

近年来以构造应力场研究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减灾防灾、资源勘探开发等为宗旨,主要从事构造应力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之专题、国土资源部公益行业科研专项、大地调等项目20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多名。

主要工作业绩和成果:

1.活动断裂研究方面:探索形成平原覆盖区活动断裂调查评价方法技术体系,初步揭示平原覆盖区活动断裂诱发区域性地裂缝、地面差异沉降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内外动力机制,服务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地裂缝变形、高铁路基地面差异沉降等防灾减灾。

2.构造应力场研究方面:提出了“构造应力面”概念,发展和完善了构造应力场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对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结果、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等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3.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方面:探索开展了三维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提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应向四维发展,发展和完善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和方法。

4.工程地质研究方面:揭示了深切峡谷地区地壳浅表层应力卸荷区、应力集中区和原始应力区之岩体特征、地应力状态差异性及其灾害效应,提出了深切峡谷地区地壳浅表层未来地下工程设计的新理念。

5.油气勘探开发方面:探索了三维构造应力场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研究,拓宽了构造应力场的应用范围。

6.地震地质研究方面:探索开展了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活动断裂、内动力地质灾害、地震地质等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继承和发展了李四光地震地质理论。

代表性发表论文和著作:

1.Chengjun Feng, Peng Zhang, Chengxuan Tan (通讯作者), Bangshen Qi, Lianjie Wang.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effects of the Tohoku-Oki MW9.0 earthquake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 2016, 20(1): 333-359 .

2.Tan Chengxuan, Sun Weifeng, Meng Jing, Zhang Chunshan, Wu Shuren,Shi Jusong, Li Bin,Wang Tao. Research on loess-paleosol engineering geology features from the borehole cores of a typical section in Baoji area, Shaanxi province,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5, 74: 4469-4491.

3.Tan Chengxuan, Wang Ruijiang, Sun Ye, Lei Weizhi, Wu Shuren, Yang Meiling, Sun Weifeng.Numerical modeling estimation of the ‘tectonic stress plane (TSP)’ beneath topography with quasi-U-shaped valle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04, 41(2): 303-310.

4.Tan Chengxuan, Jin Zhijun,Zhang Mingli, Jia Chengzao, Tang Liangjie, Yang Meiling, Zeng Lianbo. An approach to the present-day three-dimensional (3-D) stress fiel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Zhangqiang depression, Lioahe field,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1, 18(9): 983-994.

5.C. Tan, Y. Sun, R. Wang. Present activity of the Shenzhen fault zone and its impact on the safety of a planned diversion tunnel in Shenzhen, China. Engineering Geology, 2000,57(1&2): 73-80.

6.Tan Chengxuan, Sun Ye, Wang Ruijiang, Hu Daogong.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zonation of regional crustal stability in the dam reg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the Yangtze River and its vicinity. Environmental Geology, 1997, 32(4): 285-295.

7.谭成轩,张鹏,路士龙,朱建竹,丰成君,秦向辉,孟静.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地质力学学报,2019,2019,25(5):866-876.

8.谭成轩,胡秋韵,张鹏,丰成君,秦向辉.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探讨.地学前缘,2015,22(1):346-360.

9.谭成轩,张鹏,丰成君,秦向辉,孙炜锋,陈群策,吴满路.探索首都圈地区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及其在地震地质研究中应用.地质学报,2014,88(8):1436-1452.

10.谭成轩,孙炜锋,张春山,吴树仁,石菊松,李滨,王涛.宝鸡地区典型黄土剖面钻孔岩芯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11,19(5):732-748.

11.谭成轩,秦向辉,王瑞江,龙长兴,邓乃恭,孙叶,张春山,孙炜锋.中国大陆中东部Ms≥8.0级特大地震发震背景初步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增刊2):3598-3607.

12.谭成轩,孙叶,吴树仁,韩金良,吴芳.“5.12”汶川Ms8.0大地震后关于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思考.地质力学学报,2009,15(2):142-150.

13.谭成轩,雷伟志,孙炜锋等.中国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地质通报,2008,27(11):1771-1781.

14.谭成轩,张鹏,郑汉淮等.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址区实测地应力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工程地质学报,2008,16(2):162-168.

15.谭成轩,韩淑琴,孟宪刚,雷伟志,孙叶,王连捷.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与现今地应力环境变化的思考.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6):908-910.

16.谭成轩,孙炜锋,孙叶,王连捷.地应力测量及其地下工程应用的思考.地质学报,2006,80(10):1627-1632.

17.谭成轩,石玲,孙炜锋,雷伟志,孙叶,王瑞江,吴树仁.构造应力面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70-3978.

18.谭成轩,孙叶,王连捷.地应力测量值得注意的问题探讨.地质力学学报,2003,9(3):275-280.

19.谭成轩,王连捷,孙宝珊,徐守礼,胡道功.含油气盆地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摸拟方法.地质力学学报,1997,3(1):71-80.

20.谭成轩,杨为民,张春山,丰成君,张鹏,戚帮申,王苗苗,孟静,王惠卿,王士强,孙明乾,杨肖肖,李凌婧,孟华君,雷晓东.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地质出版社,2020.

21.谭成轩,丰成君,张鹏,戚帮申,孟静,侯春堂,杨肖肖,孙明乾,王苗苗,孙炜锋,彭有如,陈群策,秦向辉,王惠卿,范玉璐.我国东部沿海核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质灾害研究.地质出版社,2019.

22.孙叶,谭成轩,李开善,邵云惠,叶定衡,左文智,张惠兰.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地质出版社,1998.

科研项目:

1.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通州-石家庄活动构造带区域地质调查(DD20190317)”,2019-2021。

2.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DD20160267)”,2016-2018。

3.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首都圈地区关键构造部位深孔地应力测量监测与地质安全评价(12120113012100)”,2013-2015。

4.主持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东部沿海核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质灾害研究(201211096)”,2012-2014。

5.主持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及地应力测量(1212010814052和1212011120070)”,2008-2012。

6.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宝鸡地区黄土物理力学参数测试与滑坡风险评估指标研究”,2006-2009。

7.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深切河谷地应力分布规律和卸荷裂隙形成机理研究(No. 50579098)”,2006-2008。

8.主持完成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科技人才计划第二批资助项目“深切峡谷地区地壳表层地应力状态变化研究”,2003-2006。

9.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地区构造应力面的厘定与探索研究(No. 49802017)”,1998-2000。

10.主持完成973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G19990433)之05课题之专题“典型叠合盆地在关键构造变革时期的古应力场特征分析”,1999-2003。

获奖:

1.《我国东部沿海核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质灾害研究》2019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二等奖1项,排名1,证书号:DC 2019-2-007-R01。

2.《京津冀综合地质调查成果与应用》2017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一等奖1项,排名9,证书号:DC 2017-1-001-R09。

3.《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及地应力测量》2016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二等奖1项,排名1,证书号:DC 2016-2-012-R01。

4.《滑坡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2013年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6,证书号:KJ 2013-2-43-R6。

5.《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地壳稳定性及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2012年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4,证书号:KJ 2012-2-34-R4。

6.《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2011年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13,证书号:KJ 2011-1-04-R13。

7.《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2002年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2,证书号:KJ 2002-2-42-R2。

8.《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研究》1992年获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2,证书号:C921005-G12。

9.2017年作为团队负责人获得“国土资源部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科技创新团队”称号,证书号:20170335。

10.2016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称号,证书号:2016-01-04-39。

11.2013年作为团队负责人入选“国土资源部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证书号:201303160。

12.2003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无证书号)。

13.2007年获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无证书和编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88815118,13611381895

电子邮件:tanchengxuan@tom.com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