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星,男,1982年生,山东济宁人,构造地质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3年10月-2014年2月、2017年8月-10月,在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盆地构造-热演化,古地貌演化,保存与剥露机制,油气成藏过程等方面。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5项,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Geoscience Frontiers,Energy & Fuel,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SCI收录12篇,EI2篇,出版专著3部(第一作者2部);发明专利2项。2019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
主要学术成果:
1.形成了一套我国西部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方法应用中、低温热年代学(裂变径迹、(U-Th)/He、40Ar/39Ar)、平衡剖面反演、构造解析等手段,分析构造演化期次、剥蚀量、古地形(古地貌)演化、构造-热演化史、油气保存等盆地动力学过程,为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岩相古地理等研究提供技术支持,相关成果发表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Energy & Fuel等期刊。
2.提出了地温场演化与盆地构造成因关系模型,通过柴达木盆地及周缘现今地温场、岩石圈热结构、构造-热演化史特征研究,分析地温场演化差异所反映的盆地构造演化机制,建立盆地地温场演化-构造成因关系模型,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增厚的深部动力学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Geoscience Frontier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期刊。
3.提出了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晚期、多类型”的成藏理论认识,分析了石炭系沉积后经历六次构造运动,明确了造发育特征与动力学机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所在研究团队指导柴达木盆地石炭系首次获得油气流,取得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新层系油气的重要发现,证实了石炭系为柴达木盆地第四套含油气系统,资源潜力大。
4.探索形成了一套井-震结合、微地震与地应力监测、构造解析一体化指导古生界识别与储层改造的方法,针对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深层、弱反射的发育特征,探索了地球物理采集、处理与解释一体化的技术;成功把构造解析、微地震与地应力监测技术应用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储层改造过程,有效指导了海相油气开发。
5.积极参与部、院重点实验室建设与技术方法创新,探索形成了盆地深层温、压场测井和岩石热物性综合分析平台,搭建了油气储层改造与干热岩热储激发的微地震实时监测系统,协作完成了页岩含气量中损失气含量的确定方法与非常规气的现场自动解析仪,有效服务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与技术创新。
十篇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1.Li Zongxing, Huang Haiping, He Chuan, et al. Maturation impact on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organosulfur compounds in the Carboniferous Keluke Formation from Qaidam basin, NW China[J]. Energy & Fuels, 2019, 33(5): 4115-4129.
2.Li Zongxing, Zuo Yinhui, Qiu Nansheng, et al. Meso-Cenozoic lithospheric thermal structure in the Bohai Bay Basin,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J].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6, 8(5):977-987.
3.Gaojun, Li Zongxing*.Water saturation-driven evolution of helium permeability in Carboniferous shale from Qaidam Basin, China: An experimental study.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96(2018):371-390.
4.Wangli, Li Zongxing*, Liu Chenglin et al. A Study of Thermal History Since the Paleozoic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Northwest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19, 93(2): 297–306.
5.Li Zongxing,Gao Jun*, Liu Chenglin, Xu Ming. Present-day heat flow, thermal history, and tectonic subsidence of the Jianghan Basin,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2015, 33(5) : 707–725.
6.刘奎, 李宗星*,等.柴达木盆地东部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与隆升历史,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63(4): 1403-1421.
7.李宗星, 高俊, 郑策,等.柴达木盆地现今大地热流与晚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地球物理学报,2015, 58(10) : 3687-3705.
8.李宗星, 高俊, 郑策,等2015.柴达木盆地地温场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地学前缘,2016, 23 (5) : 23-32.
9.李宗星, 邱楠生, 马寅生,等.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地学前缘,2017, 24(3):157-167.
10.李宗星, 赵平, 孙占学, 2012. 磷灰石裂变径迹及(U-Th)/He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进展,?27(4):?1648-1654.
专利、软件著作权情况:
1. 李宗星,赵秀丽,马寅生等《化石,探索地球宝藏的一把钥匙》,地质出版社,2017.(专著)
2. 李宗星,郭迎春,方欣欣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一个透视地球的好帮手:暨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调查地球物理应用实践》地质出版社,2018.(专著)
3. 刘成林,李宗星,彭博等,《一种非常规气的现场自动解析仪系统》,国家发明专利:ZL201310596699.8
4. 刘成林,李宗星,彭博等发明专利:《一种页岩含气量中损失气含量的确定方法》,ZL201510742493.0
承担项目情况:
1.柴达木盆地及周缘中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与目标区优选(2019-2021),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二级项目负责人。
2.柴达木盆地及周缘油气基础地质调查》(2016-2018),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二级项目负责人。
3.柴达木盆地地温场演化-构造成因关系与岩石圈热结构演化研究(2017-2021),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直接经费80万元。
4.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凹陷新生代热演化—构造成因关系模型研究,(2013-2015),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直接经费23万元。
5.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资源潜力评价(2015-2016),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副负责人。
6.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成藏条件与目标区优选(2014-2015),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副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