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滇黔桂毗连区锡锑金矿定位机制与找矿突破”项目正式启动。“我们将以团队在右江成矿带深耕多年理论创新和找矿成果为基础,深度解析滇黔桂毗连区锡锑金矿矿集区矿田构造,进一步圈定可供勘查的找矿靶区,力争实现更大规模、更有价值的找矿突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正乐在启动会上表示,而他所说的前期工作及基础成果,特别是在广西右江地区“新区域、新类型、新层位”的钨锡矿找矿突破,恰好在不久前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丹池成矿带还能不能找到新的锡矿
陈正乐是“十大进展”项目“桂西右江地区新层位探获新类型钨锡矿床”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而排名第一的则是地质力学研究所矿田构造专家肖昌浩研究员。
2月26日,记者来到力学所,见到了这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聊起来才知道,今年39岁的他,已经在广西右江地区围绕钨锡金等矿种深耕了12个年头。
华南右江盆地,位于广西西部及其与滇东南、黔南的交界处,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郁江的源头。这里峰峦叠翠、碧水延绵,不仅是山水胜境,也是南盘江-右江成矿带所在地,孕育了闻名世界的大厂和个旧锡矿田。
2013年,肖昌浩第一次来到著名的广西丹池成矿带,是跟着矿田构造研究室的韦昌山研究员,一起研究大厂锡矿田深边部找矿问题——这些老牌锡矿田正相继面临资源枯竭的生存压力,着力寻找新的资源接替基地。通过4年时间的野外和井下调查,肖昌浩注意到业内对该区锡矿床成矿规律认识存在较大分歧。
争议和疑问往往对科研人员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肖昌浩决定从矿构控矿角度深入研究大厂锡矿田的矿床成因。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成锡花岗岩均形成张性/张扭性构造环境,然而世界上一些产于挤压构造环境且具有相同地球化学属性的长英质岩石并不形成热液锡矿床。显然,世界闻名的华南右江巨型锡矿带,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肖昌浩回忆说。
另一个目标则是针对国家和地方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肖昌浩记得,“当时广西自然资源厅就曾对我们明确提出:在丹池成矿带现有的矿山外围空白区还能不能找到新的锡矿?能不能为广西下一个五年工作计划提供锡矿勘查战略选区方面的支持?”
基于这些科学目标和任务,肖昌浩从2016年起作为地调调查子项目负责人开展了 南丹—宾阳成矿带矿田构造调查与找预测工作,通过三个图幅的填图及典型矿床解剖,提出构造控矿新认识,在五圩矿田西侧拔旺首次识别并发现了古溶洞充填型锡矿床。
提出适用整个右江盆地的构造控矿模式
这是一个新类型的锡矿床。
团队系统总结了该区岩浆热液型锡矿构造控矿规律,突破原有成矿和控矿认识,揭示热液流体中锡的运移和锡石沉淀新机制,明确构造通道引导下的成矿流体聚焦性流动是成锡矿的重要前提,提出了深部隐伏岩体及沉积相变形成的构造薄弱带叠加区是找矿远景区,深大断裂是有利的导矿构造,层间破碎带是重要的容矿空间等新认识,并进一步形成了与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有关的“岩浆远端碎屑岩容矿的白云母-石英脉型钨锡矿床断裂及褶皱纵张节理控矿模型”,建立了区域内“深部岩浆供给、构造垂向运移、侧向充填交代”的构造控矿模式。
那么,出自丹池成矿带的全新的构造控矿模式,能否适用于右江盆地广袤的三叠纪沉积岩碎岩区?
通过对桂西地区1:20万矿产地质图等相关资料的深度解析,项目组初步得出结论,广西百色右江区塘兴—六丹地区特征与模式完全匹配。
从2019年开始,肖昌浩作为二级项目负责人,在“右江成矿带锡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与找矿预测”“右江锡锑金多金属矿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重点成矿区带战略性矿产控矿构造调查”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以及一系列地方财政项目的支持下,带领团队开展了右江成矿带矿田构造调查和找矿预测工作,把工作重点由丹池成矿带向西转移至百色地区,把绝大多数精力都投进了塘兴—六丹地区的锡矿勘查工作,“我们从空白区大比例尺填图开始、土壤剖面测量、物探测量、到圈定靶区和钻探验证,每年至少要在广西野外待上两三个月,最多的一年连续工作四个月才回家”。
好在,长期地坚持和系统地研究终于有了答案。
肖昌浩科研团队通过精细调查和深入研究认为,锡成矿作用发生于伸展/张扭构造环境,在右江地区,白垩世盆地尺度的伸展构造才是有利于锡成矿构造环境,而且构造样式的差异控制了锡和钨的空间分异。
在盆地内部新层位首次揭露新类型钨锡矿床
“这是广西百色平那钨锡矿床,由北西向走滑断裂次级断裂控矿。”陈正乐指着几幅矿区构造图向记者科普,人们普遍认为右江巨型锡矿带的形成与晚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回撤或者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相关,之前已发现的大型锡矿床也的确都是受盆地周缘深地断裂控制,但平那钨锡矿床大不一样,它产于右江盆地内部沉积碎屑岩厚覆盖区,且矿区无岩浆岩出露。
陈正乐所说的平那钨锡矿床,是首次在右江盆地内部沉积岩厚覆盖区发现的晚白垩世钨锡矿床,也是首次在三叠系碎屑岩中发现的热液脉型钨锡矿床,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回忆起这一重要矿床的发现,肖昌浩感慨颇多:一是苦,二是难。
苦,来自当地的自然环境。
右江盆地景色虽美,长时间在野外却是个苦差事。平那村没有手机信号,进山就失联,风险可想而知。广西的山,峰丛林立,看着美,走着险,但最危险的不是地形地貌,而是气候,夏季高热,夏天早上出门就30摄氏度以上,中午一般都会接近40摄氏度,很容易就会中暑,山里还有许多蚂蟥,遇到人就直接往身上跳,一头扎进肉里。老窿内还有大量蝙蝠,让项目组师生坑道编录心生恐惧,肖昌浩作为项目负责人以身作则带队进窿道开展工作。
难,则是科学未知的挑战。
右江盆地覆盖区较厚,常规手段找矿效果不佳,加上地表矿化不均、深部构造和矿化延伸不明、控矿因素不清等问题,项目难度可想而知。尤其第一个钻孔部署,在诸多的质疑声中开展,心理备受煎熬。对此,肖昌浩科研团队转压力为动力,深入研究,在传统手段基础上,运用高精度磁法测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及重力测量等综合技术,对深部隐伏岩体进行了三维反演,通过多手段联合反演攻克了碎屑岩区隐伏岩体测量难的难题,精确刻画深部岩体形态,为2024年深孔部署提供物探依据。
2020年,项目组以新的构造控矿模型指导,联合广西地矿局及下属单位,首次在桂西百色平那地区三叠系碎屑岩地层中,钻探验证圈定白云母石英脉型钨锡矿体,单个钻孔揭露的钨矿体真厚度超数十米,更深位置还发现石英脉型辉钼矿、矽卡岩型黄铜矿等多种金属矿物,实现了右江成矿带新区域、新层位和新类型锡钨找矿勘查大突破。
“它的出现,打破了南盘江-右江盆地边缘断裂控锡的传统观念,并明确显示:缺乏氧化介质的沉积碎屑岩也可容纳锡矿!”肖昌浩告诉记者,成果发表于《Geoscience Frontiers》(《地学前缘》),获得国际同行认可,审稿人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Matteo Luca Deidda教授评价其“促进了人们对锡成矿构造环境的理解,可为全世界同类型构造环境的锡矿勘查提供借鉴”。
指导钨锡矿勘查转变思路与方向
百色平那钨锡矿床的发现,为广西乃至全国锡钨矿种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例支撑。
2023 年下半年,项目团队继续在桂西百色地区六食沟矿点进行了钻探验证,进一步证明了项目提出的“深部岩浆供给、构造垂向运移、侧向充填交代”构造控矿模式在南盘江—右江成矿带具有普适性。而与平那钨锡矿段不同的是,六食沟钨矿段显示为北西向断裂+褶皱纵张节理控矿,进一步佐证了“构造样式差异控制钨锡空间分异”的理论认知。
“项目的理论创新有力支撑服务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能够为中央资金与地方资金合作的新模式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来自广西地矿局专家如是说。
2024年9月至今,肖昌浩主持的“全国重点成矿区带控矿调查”二级项目在百色平那实施了一口孔深钻,目前进尺1500,已顺利揭露钨锡矿矿体,725米以浅发现工业钨矿体达20层,累计真厚度超过30米,钨矿规模有望达到大型矿床规模,相关成果在11月30日委托业务验收工作中得到广西自然资源厅和广西地矿局相关领导认可,指出桂西右江-田林钨锡重点调查区已具备升级为重点勘查区条件,有望成为继“广西河池南丹锡锑多金属矿大型资源基地”后的又一钨锡矿大型资源基地,为桂西钨锡资源新一轮找矿突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自2020年起,完成钻探5孔超4000米,所有钻孔均见钨锡矿体,见矿率达100%。新发现的2处钨锡矿产地,新增潜在经济价值35亿元。”肖昌浩高兴地告诉记者,受此启发,广西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及地勘队伍已将“向隐伏岩体有关的高温热液矿床勘查”的新思路,纳入广西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工作部署,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勘查规划(2022—2035年)》中明确了“右江区平那锡多金属矿区”为今后重点勘查区之一,带动自治区财政2024—2025年先期投入1250万元实施“广西右江区平那矿区锡钨普查”项目,“相关市县的积极性很高,也对地质科研和找矿工作越来越支持”。
看到找矿成果正在为广西传统优势产业和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能,肖昌浩的干劲儿更足了。
2025年,肖昌浩等人将会更加忙碌——随着“滇黔桂毗连区锡锑金矿定位机制与找矿突破”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正式启动,他所负责的“滇黔桂毗连区锡锑金矿控矿构造体系”课题也将全面展开,未来5年,课题组将聚焦研究区钨锡的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等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相关矿集区的矿田构造解析,刻画钨锡成矿系统的多级序控矿构造格局,揭示成矿物质沉淀富集的构造制约机理,构建典型钨锡矿成矿系统的控矿构造体系,建立构造控矿模型,为找大矿找好矿再立新功。
在肖昌浩的手机相册中,珍藏着许多特产于桂西的四时风光,也珍藏着他与团队一路走来的苦乐年华——“为找矿,不怕雨骤风狂;向前方,身上有使命的重量;追逐光,我们继续远航……”相片里,跋涉于山野中的肖昌浩和他的同事们,自信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