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地质力学所南极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图件在国家博物馆“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展出

作者:梁霞 发布时间:2024-07-11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新华社、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展出。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完成的“南极普里兹带地质图(1∶500000)”“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地质图(1∶50000)”“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地质图(1∶25000)”等3幅地质图入选该成就展,显示我国南极地质调查工作为国家南极科学考察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极普里兹带地质图(1∶500000)由我所赵越、刘晓春、徐刚等完成于2019年,是我所极地科学家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南极地质研究成果的总结。这张图确定了东南极泛非期构造事件的存在及其时代、变质-岩浆作用特征,确定了泛非期普里兹带的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过程,对南极大陆构造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地质图(1:50000)由我所胡健民、赵越、刘晓春、陈虹、李淼等完成于2018年,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完成的第一幅大比例尺地质图。该图建立了格罗夫山地区地质构造格架与变质变形过程,包括碰撞造山期逆冲推覆构造和碰撞后低角度伸展滑塌构造过程,还对冰碛砾石带、旱漠层和陨石富集区的分布以及冰裂缝、冰川流动方向等进行了标注,具有广泛的使用与参考价值。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地质图(1:25000)由胡健民、王伟、刘晓春、赵越、陈虹、董晓朋等完成于2021年,是我国迄今为止中山站所在拉斯曼丘陵地区第一张大比例尺地质图。该图建立了拉斯曼丘陵地区构造格架、变质变形过程,对拉斯曼丘陵地区岩石地层序列进行了详细划分,建立了中元古代拉斯曼群,对认识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为中山站站区建设及南极科考的科学普及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
  
  

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