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人物

先进典型事迹报道之十三

积极投身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科技工作者--记所地质灾害研究室研究员李滨

发布时间:2021-12-01

李滨,1980年生,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重大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红层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岩溶勘察与基础工程专委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工程地质学会(IAEG)会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基金、科技支撑、国土资源调查等国家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3部,专利/著作权14项,参与2部国标、行标编写。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1项,中国地质调查科技二等奖1项、获第三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2018年,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岩溶山区特大滑坡成灾模式与风险防范技术。

一、不畏艰难,奋战在防灾减灾工作第一线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面对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众所周知,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风险极高,工作压力巨大,李滨同志凭借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与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他临危不惧,勇于担当,多次参加国家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任务,顺利完成了多起重大地质灾害调查与紧急处置,圆满完成重大应急任务,受到了上级部门、地方政府肯定以及受灾群众的好评。

他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云南镇雄1.11山体滑坡、贵州凯里渔洞崩塌、辽宁抚顺西露天矿大型滑坡、重庆渝东北暴雨型滑坡泥石流、深圳特大渣土受纳场滑坡等多起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参加国家三峡工程地质灾害方面应急处置与质量检查工作。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刚刚完成汶川野外调研返京,他第二天即随力学所应急排查团队前往震区,按照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开展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的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和强震区震后科考工作。期间以高度的责任感,高质量地完成了排查任务,为地方掌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部署下一步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2014年8月31日,重庆东北部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日最大雨量超过400mm,触发2340起地质灾害,42人死亡,紧急转移群众5万余人,造成1万余户房屋垮塌。灾害发生后,受部地质环境司指派,在野外工作的他立即率队迅速前往灾区现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指导及抢险救援工作,工作受到了重庆市政府高度评价与认可。2015年,深圳光明新区“12.20”特大滑坡事故发生后,他作为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成员,出色完成了现场野外调查和渣土受纳场滑坡原因分析报告。通过多起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既锻炼了研究团队团结协作、共同应对紧急任务的能力,又为地质灾害灾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勇于开拓创新,为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他长期从事西北黄土高原和西南岩溶山区重大地质灾害研究,注重科研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大量的科研探索,为地质灾害防治减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撑,推动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进步。

他提出了水环境变化下黄土滑坡水-土相互作用及其互馈致灾机制和多级旋转黄土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通过砂黄土真三轴强度试验、非饱和-饱和应力应变试验、离心物理模拟和数值仿真分析,揭示了砂黄土剪切过程中剪缩效应和长期灌溉引起的砂黄土地下水位上升规律及斜坡稳定性下降的变化规律,扩展了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在黄土滑坡灾害中的应用。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上新世红层粘土物理力学特性与大型滑坡灾害效应研究,提出黄土多级旋转特大滑坡破坏机理,改进完善了稳定性评价方法,为黄土灾害科学减灾奠定了理论依据。该项研究成果在201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他建立了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失稳模式,发展了层状岩体关键块体失稳破坏的理论。发现了碳质页岩软弱夹层和溶蚀结构面对大型岩溶山体滑坡的控滑效应,首次从矿物学、力学和物理化学方面系统揭示了软弱夹层的演化机制与灾害发生的关系。从地质力学角度提出了近水平高陡山体“坡脚压裂—整体溃屈”的失稳模式、斜倾厚层山体“后缘块体驱动—前缘关键块体剪断”的视倾向滑动失稳模式和陡倾层状山体“弯曲变形—滑移剪出”的失稳模式,建立了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山体稳定性三维快速分析方法,在三峡库区、乌江流域等大型层状岩质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中推广应用。该项研究成果在2017年荣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通过大量科研创新,形成了山区大型崩滑碎屑流定量危险区划和早期识别技术方法。他揭示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动力学特性,提出峡谷区高速远程岩质滑坡短暂飞行—碰撞碎裂—裹挟铲刮—流动堆积四个运动过程,创新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边界层效应研究方法,实现了崩滑灾害破坏后运动路径、堆积体厚度、危险范围等特征参数的定量化预测,在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综合防范中推广应用。该项研究成果在2016年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二等奖(排名第一)。

针对西南山区大型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难度大的问题,他率队研究了InSAR技术、GPS技术、LiDAR技术、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复杂山区地质灾害监测中的适用性问题,创新了复杂山区复杂地质环境下崩滑灾害监测技术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区域大范围地质灾害动态遥感调查与识别新技术,建立了山区城镇监测预警示范区,为地质环境安全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在三峡巫峡段、乌江流域、金沙江乌东德等地区推广应用。该项研究成果在2016年荣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排名第二)。

三、辛勤耕耘,全身心培养地质灾害科研工作者

李滨同志着眼长远,关心地质灾害事业,热心帮助年轻人成长,全心培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研团队新生力量,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内容,他对年轻人培养从不保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多年来,培养了10余名研究生,做到了修身立德,严格要求,全方位培养年轻人。他注重从育人入手,做人为先的道理和品行,教育研究生干一行爱一行,从思想品德上严格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谦逊、勤劳、刻苦的传统美德灌输到日常工作中。要求研究生认真学习业务,学习基础理论,学习规程规范,学习实践经验,根据地质工作的特点,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勤看、勤跑、勤记、勤问、勤思考。要求深入实际,注重细节,对技术问题不弄懂不放过,不解决不败休。通过多年的培养,形成了一只善打硬仗、作风优良的科研团队。

随着国家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撑与全面推进,他深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艰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研业务水平,紧跟世界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发展要求,忠实践行“三光荣”、“四特别”和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全身心投入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和地质科研、地质调查工作中,为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