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人物

先进典型事迹报道之十

求真务实,勇于奉献,力做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践行者——记所地质灾害研究室副研究员郭长宝

发布时间:2018-10-30

郭长宝,男,1980年3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的地质调查与科研工作,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会员。2004年7月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7月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工作,2011年7月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6月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并担任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学术秘书。

近年来,郭长宝副研究员先后主持、完成地质调查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专题2项、企业横向课题5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65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37篇(含SCI收录4篇,EI收录5篇);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部,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八),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参与编写2项行业规范、专著4部。2018年1月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二批优秀地质人才,2018年5月入选自然资源部青年杰出人才。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需求

“聚焦青藏高原东部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需求,依托国家地质调查专项和企业委托项目,紧密围绕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成兰铁路、川藏铁路、大瑞铁路、滇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密切结合工程规划建设部门关注的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和深埋隧道岩爆、软岩大变形等重大需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主持完成2600km铁路线工程地质调查,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并提出了多条铁路地质选线和线路优化建议,……,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地质工作者”,这是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地质力学所在《自然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书》、《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候选人提名书》中对他的评价。

郭长宝副研究员近年来始终聚焦我国青藏高原东缘,着眼于解决重大工程和重要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等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他深刻意识到,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开展线路工程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活动断裂带内的工程地质问题是必须重视和解决的,在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中紧抓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效应这一国际地学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力求在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多年来,他一直在从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紧密围绕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规划建设的成兰铁路、川藏铁路、大瑞铁路、滇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密切关注工程规划建设部门重视的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和深埋隧道岩爆、软岩大变形等重大需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发展并促进了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研究、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深埋隧道岩爆机理研究等,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选址优化建议。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要属他近几年主持完成的“川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地质灾害效应评价”工作。川藏铁路是“进藏路线”中五条铁路之一,由于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附近,川藏铁路沿线地质环境条件极其复杂,不仅地貌陡峻,而且新构造运动强烈,是现今中强地震多发区,曾被中外专家称为修建铁路的“禁区”。川藏铁路沿线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工程地质问题突出,对铁路工程规划特别是地质选线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2012年项目论证开始到2016年项目结题验收,期间几乎每年大半时间都可以看见郭长宝在川藏铁路规划区内调查研究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实施该项目过程中,他带领的团队攻克了不少难题,例如:新发现四川理塘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西藏加查拉岗村高速远程滑坡等,并对其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以青藏高原东部典型高速远程滑坡为例,提出了高速远程滑坡成灾机理、模式和危险性评价经验公式;对位于地壳稳定性差的铁路线路规划方案,提出了避让防治措施和建议,并对川西线路比选段的理塘毛垭坝盆地段、西藏八宿怒江大桥段和加查县拉岗村段等位置提出线路优化建议;多条建议方案被工程规划设计部门采纳,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川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地质灾害效应评价”项目在结题验收时,得到了同行评审专家和铁路部门的广泛好评,项目成果被评为优秀。

郭长宝副研究员在四川文家沟泥石流灾害调查现场

他常给自己的学生说,“地质工作者必须注重科研与重大工程实践的结合”。实际上,这种思路在他读博士期间就已经形成,在导师张永双研究员的指导与带领下,针对亚洲埋深最大、延伸最长的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选址和岩爆问题,提出了“隧道围岩在剪切应力状态比挤压应力状态更易于发生岩爆”的新认识,创新优化了铁路隧道断面设计方案,并首次提出对越岭铁路分层次开展地面稳定性和隧道稳定性评价的方法。他擅长于多学科理论交叉结合与创新发展,在野外开展岩土体原位剪切试验时,他敏锐地察觉到当时行业内流行使用的原位直剪仪不仅操作繁琐而且危险性极高,数据采集也不稳定,于是结合自己在勘察设计单位的工作经验,利用抗拔桩代替重荷堆载来提供反力支撑,并利用基于电脑自动显示采集存储系统代替了千分表人工读数,研发了新型的原位直剪试验设备与试验测试方法,将大型原位直剪试验变得不仅简单安全,而且采集到的试验数据稳定可靠,后来该套仪器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国内同行中进行推广使用,促进了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原位测试方法理论发展。

二、科研育人知行合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对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要求高到‘吹毛求疵’”,这是学生对郭长宝的评价。对待科研工作,郭长宝始终一丝不苟,对获取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和试验测试数据严格把关,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拐点数据和重要结论,要求重复试验和可再现成果,他常对学生说,“实验过程中的一个小失误都可能造成结果的千差万别,数据的一点错误都可能误导读者,要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负责任”。

作为一名导师,郭长宝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非常注重细节的把握,比如在实验室中,他会要求学生们一定要把实验仪器摆放整齐,实验环境必须清洁规整、井然有序。郭长宝介绍说,只有每个人都这样做,后面别人做试验才更加顺利,不用为实验室的杂事所烦扰。所以在他的课题组中,“整齐有序”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在野外地质调查时,他要求学生对待任何地质现象必须走到跟前观察记录,野外记录必须按照要求的格式,字迹工整,图件清晰,表达客观。正因为如此,他的记录本上的内容,只需要在室内稍加整理和图件矢量化,就能编写到调查报告中或用到科研论文中。

在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他的严苛更是展露无遗。虽然他的工作异常繁忙,但还是会花费大量精力为学生逐字逐句地审阅论文,文章逻辑结构是否清晰,语句是否通顺,语意是否准确得体等问题,他都要仔细斟酌,往往学生的一篇论文需修改五遍以上才被允许投稿。

三、求真务实,勇于奉献

谈及野外工作时,郭长宝介绍道:“在野外,我们白天需要翻山越岭进行地质调查,晚上不管多累必须整理资料,野外记录、素描图、典型照片等都得在当天整理出来。在野外,虽然工作强度大,条件相对差,但工作效率特别高。”参加工作以来,他每年在野外的时间往往都是数月,加上参加学术会议和出国访问交流,在北京待的时间不多。但即使是少有的在北京的日子里,他也很少过周末,大部分时间都在单位加班。相对于工作日而言,他觉得周末没有一些繁琐事务的打扰,工作效率也会更高一些。谈及家人,郭长宝觉得自己亏欠的太多,没有时间陪儿子上课外辅导班,更少有时间看望照顾家里父母,多亏妻子善解人意,他才能集中精力干工作。“对地质人来说,奉献有时就得撇家舍业。我们奉献,家人也得跟着奉献。”他笑言道。

自2011年到地质力学所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加了2013年芦山地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2017年6·24四川茂县新磨村特大滑坡应急调查等多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地质工作者,尤其是我们研究地质灾害的,就要随时听从国家的号召,哪里有地质灾害险情,我们就应该及时出现在哪里”,郭长宝如是说。

2015年夏天,在西藏山南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时,因高原缺氧和感冒,郭长宝患上了肺水肿,同事和学生都劝他赶紧回北京养病时,他坚持要把活干完再回去。结果第三天终于撑不住倒下了,当地县医院没有专门的高原病病房,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危及生命,在同事和学生的极力劝导下,他才连夜赶回拉萨治病。十几天后,身体刚得到恢复的他又回到了野外现场,依然坚持白天爬山晚上加班整理资料。

郭长宝始终相信,奉献是地质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他有些动情地说道:“难道出野外还要挑不艰苦的地方?地质工作肯定要到艰苦甚至危险的地区,才能获得原始资料和新认识,遇到好的地质现象就像寻到了珍宝一样。如果没有求真务实,勇于奉献的精神,地质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这是地质工作者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