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人物

先进典型事迹报道之八

坚守南疆的“忠诚卫士”——记所极地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健

发布时间:2018-10-30

他,从2002年开始,先后17次在新疆南疆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考察。如今,从“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来到了帕米尔高原的红旗拉普,他“品尝”了地表温度最高达到50℃的酷热和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的高原极端环境。如今,他为了“中巴廊带”早日贯通,正在带领着团队开展“新疆中巴走廊带1∶5万艰险区填图试点”调查。他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健。

刘健,男,中共党员,1970年生,1996年毕业于西安工程学院地质系,2002年1月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极地地质研究室副主任。多年来克服酷热、高寒缺氧、强紫外线的恶劣工作环境困难,团结带领项目成员在南疆地区认真完成 “盆地演化和古气候地质记录为主要研究区域工作地质调查”任务,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一、多次深入罗布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开展地质调查

众所周知,罗布泊有着“死亡之海”之称,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切感受到它的无情。2010年5-6月,他与同事一同前往罗布泊湖心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由于交通保障条件极差,70多公里的路途花费了他十几个小时,为了保障钻探取芯的质量,二十多天都住在野外搭建的帐篷中,用水需要花费两天在一百多公里外的罗布泊镇上才能取到,而且盐度极高,每天他都需要服药才能抑制拉肚子从而保证野外工作的顺利进行。但麻烦和困难还远不止此,每天下午如期而至的沙尘暴,才是对考察工作的最大考验:狂风卷着沙粒,每时每刻都打到工作人员脸上,体重轻一点的同事被狂风吹着跑,由于风大得会把帐篷吹飞,他和项目科研人员只好在地下挖个坑,再在上面盖上篷布,并用沙土把周边压好,进出都需要趴着,环境恶劣的让人无法想象。就是在这样一个中午地表温度高达50℃,即使穿着户外鞋都能感到鞋底烫,连喝水都是奢侈的地方,他足足呆了一个多月,经过罗布泊的风沙洗礼,圆满完成了湖心钻探取样工作,为开展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并在随后的研究中,查明了4万年以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迁的自然因素。

2013年至2015年,他带领科研团队成员前往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麻扎塔格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在这里,平均一周时间才能走出来补给水和食物,大家住的只是户外旅游用的帐篷,吃的都是“沙子拌面”,早晨起来每位队员脸上都落了厚厚一层细沙,只有一双眼睛是明亮的,由于每天每个队员限量洗漱用水只有一升,洗澡就成了奢望,一天下来头发就如同“毛毡”一样。但他带领的地质力学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我国西北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

二、持续深入帕米尔高原,开展艰险区填图试点地质调查

新疆中巴走廊带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早日贯通对我国经济、军事、维稳、反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该廊带内活动断裂、地震、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五位一体”的通道顺利实施。2016年测区位于红旗拉普地区,该地区属于高原中高山区,海拔高度一般4000~6000 m,平均海拔4500 m左右,在7、8月份的平原地区大家都穿着夏季的服装,但在海拔高度4000~6000米,峰峦叠障,冰峰林立,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达1500~4000 米,空气稀薄,一般缺氧30-50 %的帕米尔高原还在经常下雪,工作时穿上羽绒服,点火烧炕,来防寒和取暖是常事。同时为了加快工作进度,积极与当地村民沟通,就住在当地塔吉克族村民家里。由于海拔高,长期缺氧,而且吃不上新鲜蔬菜,队员们嘴唇经常发青,裂口。他无畏气候恶劣,高寒缺氧的区域环境,一次次圆满完成科研任务,担负起了地质事业光荣使命。为了克服气候环境对工作造成的不利因素,根据工作组成员党员数量情况,他主动向所党委申请在野外成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填图任务得以顺利圆满完成。该图幅查明了喀喇昆仑断裂全新世以来活动及展布特征,为中巴廊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他在野外工作期间,特别重视项目团队人员安全生产与生产安全的相互关系,并加强与当地村民沟通,以求得到相应帮助便于工作顺利进行,以及经常在野外实地与项目团队人员讲解安全生产方面的安全知识和应急演练。2017年6-10月,他来到了新疆阿克陶地区进行野外工作,该地区山势雄伟,峰峦叠障,地形切割强烈,平均海拔约2800 m 左右,居住大部分为维吾尔族及少量柯尔克孜族人。由于语言不通,他以多种肢体语言方式向对方加强沟通交流,说明该团队在野外工作目的。该地还是维稳反恐的重点地区,在开展野外工作要特别注意人身安全等。

2018年7-9月,图幅测区仍位于新疆阿克陶地区。由于山区地势陡峭,切割强烈,山洪、泥石流随即可能发生。这一时期,他经常给团队成员讲如何躲避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风险,提高大家安全意识,地质路线调查尽可能避开峡谷,尽可能把路线布在相对开阔地带,等天气好转后再对易发泥石流地区开展地质调查。

北京时间9月4日05时52分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发生了5.5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当天由于发震时间在凌晨,震源距测区有一百多公里,大家在睡梦里没有察觉出什么异样。当天在峡谷里调查时,大约10点左右,由于余震,山上开始掉石头,幸亏平时安全教育抓的紧,队员们快速地撤离到了开阔平坦的地方。经过大家努力,该团队对影响中巴廊带(国内段)活动断裂分布、活动性和灾害分布特征及图幅内基础地质、矿产和艰险区填图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总结,为工程规划、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开发等工作提供地质科技支撑。

三、踏入南疆风雨路,不畏艰难续出发

他连续进入新疆地区开展野外工作近十年,领略了西部这辽阔土地的美貌风光,更多的是历经了荒无人烟的凄凉和艰难。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人员能够将困难转换成内在的坚强源动力,以苦为乐,默默坚守,默默奉献,把全部精力奋战在科研一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以第一作者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被SCI收录6篇。获得国土资源科技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1项,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成果1项;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地质力学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所在的党支部多次被部局评为先进党支部。但在丰硕的奖项背后,他这个七尺男儿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年幼的女儿,多年来,他为了地质调查成果和地质事业,每年长达几个月时间奋战在南疆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大多数家庭事务及琐事都压在他心爱的妻子身上,陪伴家中幼小的女儿时间太少、太少,此阶段时期的思念之意,只能趁着通讯信号较好时,以电话、微信等方式同女儿和妻子联络。

他1996年迈入地质行业,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以来,一直心系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传承李四光精神,用忠诚和担当诠释着“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虽然有了多年在新疆南疆的喀什、罗布泊、帕米尔高原、和田等地区开展野外工作经历和经验,但未来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艰险,他依然怀着对这遍片“艰险区域”的眷恋与热爱和对地质事业的追求,决心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畏艰险、甘于寂寞、脚踏实地地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和从事地质科研工作,无愧于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目前,他已经完成和正在负责的与新疆有关的科研项目共有4项,继续团结带领科研团队成员迎接新的科研任务。现在,他正带领研团队一起在活动构造、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科研工作,为早日实现 “中巴廊带”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