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人物

先进典型事迹报道之三

把脉京津冀活动构造 服务京津冀发展规划—记所京津冀地区地质调查科研团队

发布时间:2018-10-12

在地质力学研究所里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构造应力场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理论为指导,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项目为依托,活跃在北京通州副中心、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雄安新区、冬奥会场区、南水北调中线、高铁沿线等地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保障及重大工程地质问题风险防控提供地质支撑。他们就是京津冀地质调查科研团队。

一、精诚合作,科技创新

京津冀地质调查科研团队共有科研骨干人员35人,其中正高级8人、副高级12人、中级15人,博士学历达100%,是一支有着高学历、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活动构造与区域工程地质调查队伍,他们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重大工程规划、减灾防灾、资源勘探开发为宗旨,长期在京津冀地区开展活动断裂和区域工程地质调查,梳理活动断裂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揭示平原隐伏活动断裂对近地表区域性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的控制作用及其对重大工程的影响机理,探索平原覆盖区活动断裂对重大工程影响的调查评价方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地壳稳定性和重要工程场地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重大工程规划建议。

团队负责人谭成轩研究员是自然资源部“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重要活动构造与区域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构造应力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应用研究。近年来,团队成员在他的带领下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针对“典型隐伏活动断裂对近地表区域性地质灾害(不均匀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的控制作用及对重大工程影响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先后开展了“考虑断层效应的高铁列车动载荷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机理—以京张高铁怀来段为例”、“顺义断裂第四系活动特征及其对某重大工程地裂缝控制机理及致灾效应研究”,均取得了阶段性科技创新成果。

二、默默耕耘,成果卓著

该科研团队奔走在京津冀大地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和工程地质钻探等技术手段,查明了张家口-渤海活动构造带(官厅水库段)和太行山东缘活动构造带(石家庄-保定段)关键构造部位主要隐伏活动断裂平面展布和深部结构特征及其活动性,厘定了雄安新区及邻区第四系地层构架和基岩构造特征,初步揭示了张家口地区和太行山东缘新构造演化规律,开展了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和太行山东缘活动构造带关键构造部位构造稳定性、岩土体稳定和地面稳定性调查,完成了张家口-渤海构造带、京张地区、京张高铁沿线、崇礼冬奥会场区、雄安新区及外围多层次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支撑服务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首都圈地区关键构造部位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台网建设,揭示其现今地应力环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活动断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区域性构造地裂缝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重大工程规划、城市安全建设、矿山开采、国防建设等提供动态实时地应力监测数据,提升了首都圈地区地质安全保障。

该团队非常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中国地质调查局百项成果和百项理论等提供了地质科技支撑:编制完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主要活动断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调查报告和图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宏观决策;编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主要活动断裂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报告和图件”和“中国重要活动构造带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报告”入编中国地质调查局百项成果(地质出版社,2016);完成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总结入编中国地质调查局百项理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

2022年世界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在我国举办,诸多筹备工作在国家统一部署和北京市的安排下紧锣密鼓的进行,地质调查是场馆、交通等建设最基础性工作之一,该团队通过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为冬奥会和京张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基础地质调查数据,揭示了张家口地区新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背景,探索了考虑断层效应的高铁列车动载荷诱发地面差异沉降的机理,为2022年冬奥会基础性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该团队为了解决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等问题,用脚步丈量京津冀核心调查区,用忠诚、担当、奉献诠释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团队谭成轩(R01)、丰成君(R02)、张鹏(R03)、孙炜锋(R07)和张春山(R08)荣获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二等奖,谭成轩(R09)荣获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一等奖。“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科技创新团队”于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3-2020年),并于2017获第一批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称号。从2016年至今,已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4名,现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8名。项目团队发表了中文核心及以上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

三、砥砺前行,任重道远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该团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的地质调查工作,仅仅是起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过程中还有很多地质调查工作需要开展,只要国家需要,团队将按照部局党组统一部署,全心投入做好京津冀地质调查工作。目前,团队正深入开展通州-石家庄活动构造带区域地质调查,查明关键构造部位主要断裂活动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完善首都圈地区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台网,揭示主要活动断裂运动学和动力背景;辅以模拟试验,开展平原区隐伏活动断裂诱发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地面差异沉降、区域性地裂缝等)的机理、模式和灾害效应研究;提炼成果,提出活动构造诱发重大地质问题及其危险性评估区划和风险防控技术方法与理论体系,提升解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发布“平原隐伏活动断层和高铁动载荷诱发路基地面差异沉降的影响机理与防治对策建议报告”,解决平原区高铁路基地面差异沉降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保障高铁安全运营;发布“通州-石家庄活动构造带现今构造应力背景和地质安全保障地应力实时监测建议报告”,为通州-石家庄活动构造带沿线重大工程提供地应力实时监测安全保障;发布“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诱发地裂缝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建议报告”,提出北京顺义活动断裂诱发地裂缝防治建议,保障重大工程安全运营。

虽然我们的调查科研团队已取得初步成果和认识,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和新目标起点上,我们深知任重道远。团队全体成员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秉承奉献与服务的精神,忠实践行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团结一心,攻坚克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规划和发展贡献力量,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重大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提升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世界一流新型中国地质调查局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