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中国在南极建立科考站至今的三十多年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有46人次17次赴南极,15人次7次赴北极开展地质科学考察,目前已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研究团队。为了极地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地质力学研究所集合了所内极地研究人员,于2012年成立了极地地质研究室。该研究团队集中了我国极地地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他们多年来与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以及各高校等极地研究队伍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长期承担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是一支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科学与道德素养良好、科研成果丰硕的团队。
一、极地科研出成果,人才队伍是关键
研究团队骨干成员共计19人,其中研究员9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4人,博士学历17人。
赵 越:男,1955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赵越研究员曾是地质力学所副所长,虽然岁年过60已退休,但退休不褪色,心中始终装着基地科学研究事业,他6次考察南极,3次考察北极,是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最早在国际上识别和查明了东南极普里兹湾地区的主期变质-变形作用时代发生在泛非期,并阐明了区域泛非期构造热事件对于形成东南极克拉通和冈瓦纳大陆的重要意义;发现并报道了南极最古老的35亿年的岩石;参与编制1:500万南极地质图及我国第一张1:50万南极普里兹带地质图;参加制订“九五”、“十五”、“十二五”和至2020年国家中长期南极考察规划;参与制订南极拉斯曼丘陵环境管理国际协定;率先开展南极冰下地质的研究工作。先后负责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等10项极地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上发表相关论文4篇。
刘晓春:男,1962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岩石学专业。6次考察南极,其中1次进入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回收我国第1块南极陨石。负责完成我国第一张1:50万南极普里兹带地质图。先后考察了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东缘的北部和中南部、兰丁陡崖、蒙罗克尔山脉,西南极的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福克兰群岛,北查尔斯王子山和布朗山,将我国南极地学考察从局限在科考站100 km范围拓展到>400 km范围。已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项国家极地专项之专题,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上发表相关论文12篇。
胡健民:男,1959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3次考察南极。执行格罗夫山地区1:5万地质编图,参与完成1:50万南极普里兹带地质图的编制,发现格罗夫山高压麻粒岩,收集到348块南极陨石。已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地质大调查项目资助普里兹带构造研究,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上发表相关论文1篇。
张拴宏:男,1974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及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次考察南极。开辟了南极温德米尔群岛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上发表相关论文1篇。
徐 刚:男,1966年生,研究员。构造地质学及遥感地质学专业。3次考察南极,1次考察北极。执行普里兹湾地区野外地质填图任务,参与完成我国第一张1:50万南极普里兹带地质图。
刘 健:男,1970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构造年代学专业。3次考察南极。已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冰下地质研究。
刘建民:男,1964年生,研究员。地球化学及矿床学专业。1次考察南极,1次考察北极。完成北极地区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的研究工作。
安美健:男,1969年生,研究员。地球物理学专业。已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东南极地球物理研究。完成国际第一幅高精度三维岩石圈地震速度结构图,在国际上首次绘制南极岩石圈热结构。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上发表相关论文4篇。
冯 梅:女,1977年生,研究员。地球物理学专业。已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东南极地球物理研究。协助完成国际第一幅高精度三维岩石圈地震速度结构图。
裴军令:男,1977年生,研究员。地球物理学专业。2次考察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正从事古地磁与年代学研究。
李 淼:女,1973年生,副研究员。岩石学专业。1次考察南极。已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南极地质研究。
陈 虹:男,1982年生,副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专业。5次考察南极,其中2次参与南极新考察站的选址工作,收集到138块南极陨石。从事高级变质杂岩的构造变形和剥露过程研究。
王 伟:男,1982年生,副研究员。岩石学专业。1次考察南极拉斯曼丘陵。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南极地质研究项目1项,从事混合岩区高级变质作用研究。
韦利杰:女,1974年生,副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专业。2次考察南极,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南极内陆的女队员。已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东南极兰伯特冰川东西两侧新近纪孢粉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上发表相关论文1篇。
崔建军:男,1973年生,助理研究员。岩石学专业。从事东南极变质岩方面研究。1次考察南极。
杜星星:女,1985年生,助理研究员。岩石学专业。从事西南极岩浆岩方面研究。1次考察南极。
梁霞:女,1979年生,助理研究员。构造地质专业。从事东南极地质体隆升过程研究。1次考察南极。
陈龙耀:男,1988年生,助理研究员。岩石学专业。从事东南极变质岩方面研究。1次考察南极。已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东南极高温麻粒岩研究。
郑光高:男,1987年生,博士后。岩石学专业。从事西南极岩浆岩方面研究。1次考察南极。已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西南极中新生代岩浆岩研究。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上发表相关论文1篇。
二、辛勤耕耘,花开极地,硕果累累
极地科研团队,先后有4人次进入条件异常艰苦的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进行考察,其中包括我国第一位进入南极内陆的女科考队员,当时还是博士研究生的韦利杰。格罗夫山地区地形复杂,冰山起伏,冰裂隙密集,几位队员在这样的条件下共为我国收集到784块南极陨石,为我国天体化学及陨石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南极发现的第一块陨石是由刘晓春研究员获得的。
该团队为了极地科研事业,多次与不同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使我们中国在南极的科考范围逐渐扩大。如与美国地质学会和智利极地研究所合作,研究团队在赵越研究员带领下先后5次考察了西南极的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的诸多岛屿;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刘晓春研究员率队独立对远离中国科考基地的北查尔斯王子山和布朗山等地开展了地质考察。徐刚研究员和陈虹副研究员先后2次参加南极维多利亚地新站区选址的地质勘察,为极地考察的能力建设做出了实质性贡献。陈虹在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期间还积极参与了俄罗斯船澳客国际救援行动与雪龙号考察船脱困行动,7个日夜不眠不休的冰山监测为雪龙号的脱困做出了贡献。
该团队不仅参与南极科学考察,也曾多次北极科学考察,利用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北极航道首航的机会,积极开展了北极航道资源的调查,为未来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一次一次的科学考察背后,需付出艰辛努力转换成科研成果,并得以运用。该团队编制完成了整个南极大陆和一些重点区域小、中、大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尤其是我国在南极第一张中比例尺的1:50万南极普利兹带地质图,为我国主张南极相关地区的权益提供了基础图件。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地区首次识别出泛非期高级构造热事件,确定了格罗夫山是泛非期单相变质地体,上述认识突破了传统的南极大陆形成模式。在揭示了雷纳造山带中元古代长期的岛弧增生过程中,提出了印度与南极陆块之间格林维尔期经历了从弧与陆碰撞到陆与陆碰撞的两阶段碰撞构造模型。
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天然地震观测和海量数据计算,获得了国际上第一幅南极板块高精度三维地壳和岩石圈结构图,创新提出东南极冰下山脉是泛非期碰撞缝合带的认识。初步开展了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为未来我国利用北极油气资源、制定国家油气资源战略与能源外交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团队在国际上发表学术论文26篇,研究论文发表后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已被引用数百次,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体现了我国科学家对南极地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三、跨进新时代,牢记新使命,探索极地新奥秘
虽然人类踏上南极大陆已经有100多年的时间,但我们对于南极依然知之甚少。未来极地研究工作的开展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极地研究团队会始终脚踏实地,仰望天空,牢记职责使命,并且怀着崇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来迎接和攻克一个又一个新难关,因为我们知道开展极地研究不仅仅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更是在为中国的南极事业赶超世界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跨进新时代,牢记新使命。我们极地研究团队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引前行,忠实践行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极地科研事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坚强领导下,地质力学所精心安排下和刘晓春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团队正在积极开辟南极大陆冰下地质研究的新领域,为极地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实现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