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质文化

地质能为国家贡献什么(三支部韩凤彬)

读《方寸集》有感

发布时间:2021-01-05

最早在网站上看到《方寸集》出版的介绍,当时觉得此书要买来详读,但因疫情搁置了。也是有缘,后来所里通知局里将组织读书研讨会,三册装的《方寸集》因此得以早日研读。

《方寸集》内容论及从地质矿产到自然资源和环境诸多方面,其中有管理规划的建议,有区域发展的意见,有学科前沿的看法。这些文章时间前后四十余年,大跨度、多维度展现了从“地矿”到“国土资源”再到“自然资源”的历程。作者的真知灼见,一往情深,流露于《方寸集》的字里行间。特别是《方寸集》第三卷中的“大国土随想”“ 对40年地质工作的几点想法”“立足资源优势 共建生态文明——国土空间利用40年回顾与展望”等篇,更显“人书俱老”,高见令人茅塞顿开。

以历史观点来看,“地质工作”正处于自身大变革的关键节点,需要在历史延续性的基础上创新考量。《方寸集》的战略建议值得思考并融入到工作中。

“地质工作”是《方寸集》论及的根本,一切问题由此展开。经济建设,千军万马,地质先行。地质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先行者,“摸清脚下这片土地”。“地质工作先行”决定了地质行业及其附属行业的特性。然而,地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不过二百年时间。在中国,地质成为科学、成为服务民生、贡献社会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才一百年时间。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地质学科自身问题)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外界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问到:地质学能为国家贡献什么?一直以来,开发矿业,为国家开发富饶的矿藏;现在呢?时代之问需要回答。对于正在由大国走向强国、正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中国来说,“地质学能为国家贡献什么”是全体地质学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醒我们看问题要有历史的观点。《方寸集》开篇《有关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几个政策思想问题》(第一卷第1页至第11页)成文于1980年,文中指出当时地质工作的中心是矿产工作,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工作做得很少。从当前来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工作已俨然成为热点,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需求成为地质工作服务的落脚点。

《方寸集》中三个方面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其一是地质主体论,“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和全过程性”(第三卷第196页)。地球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跟人们吃穿住行有关的经济社会活动都发生在地球上。自然资源问题实际就是空间认识和利用问题。如何更有效地认识和利用地球和人之外的空间一直是人们面临的重大问题。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当前,人类利用开发地球向深部进军,从一定角度可以说,地球是财富之母。这些促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地球。而认识地球正是地质工作的本职。无论以往的找矿、开发矿业、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还是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地质工作是自然资源工作的主体不应该改变。其二是“大国土”理念(第三卷第71页至第90页,第164页至第172页)。从地形、地貌、地理、地质、历史和人文等角度综述我国广袤国土的价值和战略意义,可谓“大手笔”。“集成性国土三分法” (第三卷第207页)的提法发人深省。孟子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孙子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又讲“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一个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一定要考虑到其“地”的要素。“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其三是基于“流域”概念思考区域规划问题。从国家层面的“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到《方寸集》里面提到的大河源(第三卷第202页)和国土资源规划的建议,都体现着当前基于“流域”的理念。水曰润下。一条大河串起无数城镇,一片流域在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联系紧密、相似性强。从地质角度看,一个流域的形成与演变正是一个区域地质演化的结果,山脉隆升,细流汇聚,大河拐弯,流域扩大。不同于以往的区带人为划分,基于流域理念的区带规划更接近于其天然本质。由此,笔者想到我国国土规划,这里面能否割断大流域呢?基于流域思考问题,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融合其它学科,进行国土规划和空间利用、产业发展布局,无疑会更加科学。

以时代眼光来看,“地质工作”正在经济社会全局中扮演空前重要的角色,需要进一步整合发力、贡献地质智慧和方案。《方寸集》的思维方法值得借鉴并融入到研究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地球这个家园的重要性和唯一性,保护地球爱护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意识,因此,“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如何在新时代建设中贡献地质工作的智慧,成为地质工作者乃至自然资源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地质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仅仅为国家找到实实在在的矿石、地下水、油气等资源,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研究结论、地质依据和建议。这些通过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得出的结论应该更精准地服务于区域社会发展和国土规划、自然资源规划和管理,应该更有效地与区域行业发展相结合,而不是简单的项目结题报告。《方寸集》在此方面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首先是前瞻意识。《方寸集》开篇(第一卷第7页)即提到重大灾害的地质研究工作和流域规划的区域工程地质问题,此文写作于1980年。这在当时可谓非常超前的建议。第二卷第180页提到“河南省经济属于黄河经济带”,此次会议召开于2007年。“黄河经济带”的提法具有超前意识和可操作性。其次是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些自然资源的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用系统思维思考其中各方面的因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第三卷第188页)。系统思维必然体现在新时代做好自然资源工作和地质工作之中。《方寸集》提及黄河多泥沙。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流域植被稀少导致,还是流域过度人类活动引发?系统分析发现,黄河泥沙多的根源流域的“砒砂岩”造成的(第三卷第199页),根本原因是地质原因。同时,《方寸集》多次提到“地球表层学”(第三卷第161页、第176页、第202页)和“地球系统科学”(第三卷第176页、第202页),强调把地质工作置于地球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和讨论。面对同一个问题,强调多角度探讨、全局性思考。第三是开放理念。三卷《方寸集》论及自然资源方方面面,但不囿于作者的第一专业——地质勘探。文集中处处流露出作者追逐时代、开放创新的观念。《2004年访美国内政部50问答》(第二卷第123页至第147页)一文让人看到世界发达国家的现状和模式。熟悉我国国情固然重要,熟悉世界的情况更加重要。唯有此,才能不落伍、不退步;唯有此,才能永葆先进、勇立潮头。

以人文视角来看,“地质工作”天然视野宏大,地质文化本质就把山川家国天下人事融合到了一起,坚持文化自信需要发挥地质文化优势。《方寸集》的人文情怀值得发扬并融入到日常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行业文化的要义是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自信和自豪。地质工作的独特性决定了没有哪一个行业像地质行业那样,具有整体的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三光荣精神”。地质工作和自然资源工作研究的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研究的是“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地质工作者天然视野宏大。长期从事于野外工作,自然而然地心生一种情愫。这些慢慢沉淀形成了地质文化的内核。《方寸集》借用“两种文化”来讨论地质界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第三卷第162至163页、第202页、第212页)。无论是“地质文化”(第三卷第162页,还是“矿业文化”(第三卷第184页至第186页),显著特征都是人与自然,“原本山川,极命草木”,都融合了山川草木、家国天下和人事,都洋溢着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保持人文情怀,做事情才更有感染力和持久力。《方寸集》本身洋溢着这样的素朴的人文情怀。无论是在地方上的座谈会,还是在机关的建议讨论,作者的言谈议论“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以国家为本、为长久为本的人文情怀,无不体现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务实作风。

地质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既是行业的,又是全社会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质工作要有服务经济社会大局的自觉,更要有服务好经济社会大局的自信。这种自觉根植于二百年地质科学的发展,根植于一百年中国地质调查的发展,这种自信根植于步入大学专业的那一刻,根植于经年的野外经历。正如《勘探队员之歌》所唱到的: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让地质行业更有前行的力量。

地质能为国家贡献什么?《方寸集》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很多问题我们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我们才能更加清楚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以积极主动姿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系统综合思维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大局,以地质方案和智慧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地质工作者一定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