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力学研究所地球物理与地应力团队研发的 “微地震智能数据处理与定位一体化平台 v1.0”“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地压微地震实时监测预警平台 v1.0” 两项计算机软件,近日正式取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登记号分别为 2025SR1634380、2025SR1634210)。该批成果聚焦微地震数据处理、地压风险监测预警等核心环节,已成功应用于研究所承担的储气库和金属矿山市场化项目,显著提升了地球物理技术体系的集成化与智能化水平。
核心软件功能亮点
1. 微地震智能数据处理与定位一体化平台 v1.0
平台面向科研与工程监测的 “一站式” 数据处理及可视化需求,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技术集成性:整合 STA/LTA(短长时窗比)、PhaseNet(深度学习震相拾取)两类主流震相识别方法,支持 SAC、SEGY 等行业标准数据格式导入,可加载自定义速度模型;
自动化能力:内置事件自动关联算法与最小二乘定位模型,能精准输出震中位置、发震深度、发震时刻等核心参数,无需大量人工干预;
交互可视化:依托 PyQt5 构建图形交互界面,实现参数可视化配置、处理结果动态评估,并支持 “拾取置信度 — 定位误差分布 — 震源空间分布” 多维数据展示;
场景适配性:基于 Python/ObsPy 组件开发,具备跨平台兼容性,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质工程地震监测、矿区微震分析、储气库稳定性监测等场景,大幅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提升处理效率与精度。
2. 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地压微地震实时监测预警平台 v1.0
针对矿山高应力环境下地压风险动态管控痛点,平台以 “实时性、可视化、智能化” 为核心设计目标:
技术架构:基于 Linux 系统与 C++ 语言开发,支持多线程并发的数据采集 — 处理 — 可视化显示全流程,保障高数据量下的实时响应;
三维可视化:采用 OpenGL 现代图形管线技术,实现三维巷道 CAD 模型与微震事件的分层渲染,微震事件以球体模型呈现,可按震级动态着色并支持交互式浏览;
预警与管理:创新构建 “绿 — 黄 — 红” 三级地压风险预警机制,集成实时监测预警、历史事件回溯查询、三维动态回放、监测日报自动导出等功能,同时支持多协议传感器接入与高性能数据检索,为矿区安全生产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
两项软件功能互补、协同覆盖微地震数据 “采集 — 处理 — 定位 — 评估 — 预警 — 溯源” 全技术链,为储层压裂监测、矿山安全生产、深地工程风险防控等场景提供可直接落地的工程化解决方案,核心价值体现在,推动矿区地压管理模式升级:强化三维可视化监测与智能预警能力,助力地压管理从传统 “经验驱动” 向现代 “数据驱动” 转型;提升技术标准化水平:统一微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实现自动化、标准化与智能化处理,便于技术成果的跨团队共享与高效展示。后续团队将持续完善并推广相关技术,进一步提升研究所在深地探测、能源工程建设及地质灾害防控领域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为参与市场化服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图1两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图2微地震智能数据处理与定位一体化平台部分界面
图3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地压微地震实时监测预警平台主要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