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王浩杰、孙萍等-Landslides 黄土流滑冲击致灾效应及建筑物易损性分析

作者:王浩杰 发布时间:2025-06-17
  黄土流滑是我国西北黄土区特有的一类典型地质灾害,其一般具有超强的流态化运动特征,且运动距离远,冲击能力强,致灾效应显著。而如何定量刻画其冲击致灾效应和承灾体的易损性是当前黄土流滑灾害风险定量评价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以2022年9月1日发生在青海省互助县的灾难性滑坡-互助滑坡为例,基于无人机测绘、现场调查和钻探等方法,查明了互助滑坡的坡体结构、易滑岩组、运动堆积过程,以及建筑物的冲击破坏特征。基于Voellmy模型重建了黄土流滑的运动过程,通过MPM-CDEM耦合数值方法分析了黄土流滑对框架结构的动力冲击效应,阐明了流滑体的致灾强度特征和建筑物的破坏过程及易损性。
  
  图1 黄土流滑冲击作用下建筑物的破坏特征
  结果表明黄土流滑的整体运动过程持续了大约265 s,最大速度和累积厚度分别为26 m/s和18 m;流滑冲击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破坏主要由底层柱体的弯曲失效所主导,其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的破坏模式:迎流面底层柱体发生弯曲失效导致的结构局部破坏、柱体依次弯曲失效导致的结构整体渐进性倒塌、柱体同时弯曲失效导致的结构整体倾覆性坍塌。此外,构建承灾体易损性曲线需要综合考虑除建筑结构类型的多重物理参数,如建筑高度、空间位置和长宽比等,这些因素显著影响结构的冲击响应特性和脆弱性。本研究加深了对黄土流滑与建筑动力作用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黄土地区钢筋混凝土建筑易损性评价的准确性。
  
  图2黄土流滑运动过程
  
  图3 黄土流滑冲击作用下RC结构的渐进性倒塌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21307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2293352)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221738)联合资助,成果发表于国际灾害地质学期刊《Landslides》上。
  Wang, H., Sun, P., Mao, J. et al. Progressive destruction processes and physical vulnerability of damaged buildings to the Huzhu loess flowslide in Qinghai Province, China. Landslides (2025).
  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0346-025-02524-9

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