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秉承李四光精神实现地质“中国梦”

作者:万亮 发布时间:2016-07-14

从地方大学毕业,怀着从军报国的梦想,我携笔从戎来到了部队,成为了在当时为数不多的由部队特招的地方大学生。在从军十二载之后,我选择了转业。在转业复习备考之余,我偶然看完了家里的一本好古老的书——《李四光的故事》,这本并不厚的书讲述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平和真实的历史故事,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秉承科学报国的梦想、为了国家建设发展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感人事迹。李四光先生是我的家乡人,是黄冈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养育出的杰出人才,在转业选择单位的时候,我看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我知道,那里是李四光纪念馆的所在地,潜意识里,我被他吸引,心中隐隐的想加入到李四光先生所奋斗的事业当中去。后面很高兴,通过我的执着追求,不懈努力,还有冥冥之中的缘分,我顺利的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个人考察还有体检,顺利的成为了地质力学研究所的一员。

在入所之后的新人培训中,所长和书记带领我们参观了新落成的李四光纪念馆,在这里我被李四光先生崇高的精神品质,深厚的个人魅力所折服,特别是李四光先生及其他地质工作者“爱国奉献、追求真理、勇于担当、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品质,让我深深为之震撼。这种精神品质,也是对地质精神凝炼与大胆探索。爱国奉献、追求真理、勇于担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爱国奉献是灵魂,追求真理是根本,勇于担当是基础,淡薄名利是美德。这种精神品质历久而弥新,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爱国奉献:地质精神之灵魂

爱国奉献是一个人精神品质的本质属性,也是一个人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的反映,这种精神品质统摄人的灵魂,引领着人的意识和行为。地质工作者在新中国建设与发展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矿产、石油资源,然而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深埋于地表之下,需要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进行研究、勘探、开采。这是一种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的工作,非地质工作者莫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的地质研究水平并不算高,专门的地质人才也不多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大力培养地质人才刻不容缓。当时李四光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作为地质部部长的他,为新中国地质研究和地质人才培养“谋篇布局”。可以说,新中国地质工作的稳步前进,和李四光有直接的联系。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地质找矿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开展。于此同时,培养地质专门人才的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也顺应而生。

李四光作为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是爱国奉献的典范。上世纪5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当时在国外的李四光,欣闻共和国诞生,历经艰难曲折,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凭着他的学术造诣和知名度,在国外可以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然而他放弃了。李四光曾说:“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作为地质工作者,其精神血脉中,对祖国的山川河流、对脚下的大地有一种天然的挚爱。因为地质工作的对象就是大自然。从这个角度来看,地质工作者只有把知识、智慧和激情奉献给自己的祖国时,其生命的意义才会精彩绽放。

“文革”前,也是中国地质研究、地质找矿、地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里,不仅李四光身上表现出爱国奉献的精品质,无数普通的地质工作者,也彰显出同样风貌特质。地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注定常年要在野外奔走、勘察。当时国家经济薄弱,交通不便,地质工作者的野外装备也极为简陋。地质工作者在野外从事勘探工作,缺衣少粮、挨饿受冻也是家常便饭。然而,意志坚定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们,如同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员”,凭着对祖国山河的赤诚之心,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万千辛苦,努力寻找“地下宝藏”。这些默默无闻的地质工作者,在祖国的东西南北,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矿藏、油田。他们没有怨言,其身上展现出高贵的爱国奉献精神。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地质工作者,是共和国建设者当中的优秀群体。

追求真理:地质精神之根本

任何一种科学研究,其根本目的就是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真理。地质工作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纷繁芜杂的地质现象,探究蕴藏在地球深部的科学真理。地质勘探过程中,其重要的科学依据就是岩石,而地质研究中常常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知识手段,探索岩石的组织结构和内部演化,是寻找矿藏的关键步骤。基于地质工作的客观需要,要求地质工作者具备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在地质工作者身上也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找矿当中对岩石特征性能判断失误,那必定会给矿业的勘探开发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每一个地质工作者,从接触第一块地质标本的那一刻起,从思想到行动,树立起了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意识。

李四光就是一位敢于追求真理的地质学家,他曾说:“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上世纪50年代,当时有专家认为中国是一个贫油国,根本不可能找到大量的石油。然而李四光通过地质数据分析研究,认为我国东北,地下蕴藏大量的石油。他和其他地质学家一起,进行深入的科学攻关,终于发现了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李四光如果不进行严谨深入的分析,没有坚持真理的科学勇气,那么大庆油田的开发就会延后若干年。作为地质人代表的李四光,为新中国石油事业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地质研究一方面要坚持真理,另一方面也要有怀疑精神。大自然界中的现象光怪陆离,地质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在形形色色的地质地貌中寻找最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和科学结论。地质工作和其他科学工作的最大区别,就是要进行野外的实地勘探,对地质标本进行大量的采集。地质工作者坚持科学真理的同时,为什么需要倡导有怀疑精神呢?因为怀疑孕育着真理,怀疑是真理的催生者。只有在怀疑当中,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假设、大胆分析、大胆论证,唯有如此,地质科学才能不断突破、不断取得新进步。李四光是一个具有怀疑精神的地质学家,同时,他也鼓励同行、学生对自己的地质力学以及系列学说进行质疑。李四光的杰出和伟大之处,也表现出他对后生的宽容与鼓励。

追求真理与严谨求实往往相伴而行,真理的不断发现,依赖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事地质研究与地质找矿工作,“要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要老老实实地通过地质标本、地质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深入分析。除了李四光之外,纵观所有杰出的地质学家,无不具备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今天我们在培养地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中,其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就是野外地质实习,这旨在让年轻的学子们,在实地勘探中,详细观察并记录特定区域内的岩石特性和地质地貌特征。只有具备了追求真理和严谨求实的精神品质,那么在具体的地质勘探工作中才能大有可为。

勇于担当:地质精神之基础

勇于担当是地质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唯有勇于担当,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地质工作是崇高的事业,也是平凡的事业。无数地质工作者终其一生,都平凡普通,他们就像高山上的岩石,坚韧而厚重。正是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地质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历练中,形成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李四光很欣赏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虽然是杰出的地质学家,但是地质学视野宏大,其深度和广度涵盖了自然科学领域的所有知识,在地质科学面前,没有一个人敢说精通地质科学的所有研究领域,李四光也同样如此。上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中国在美苏两大政治势力的双重挤压下,为了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国家在科技实力和经济势力并不雄厚的现实面前,必须发展原子弹等高端国防科技,对世界霸权主义形成威慑力。而研发原子弹的基础工作,首先就是要寻找并提炼铀矿。

李四光在紧急的历史关头,承担起铀矿的勘探工作。而在此之前,他对此并无过多的研究,然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面对新的地质研究问题,李四光和那一代地质人克服了一个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咬紧牙关投入到铀矿的勘探与研究工作中。众所周知,铀是一种放射性极强的化学元素,稍有不慎,就会对地质工作者造成身体伤害。李四光和其他地质工作者并不畏惧,依然挺起科学的脊梁。当中国的第一颗实验原子弹升空形成壮观的蘑菇云时,很少有人知道,这成功的背后,凝聚着李四光的地质研究心血。

当前,我国地质勘探工作发展迅速,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勘探规模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时代背景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感召下,地质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地质工作理念,勇于担当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当今的地质找矿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在野外采集地质标本、记录各种各样的地质现象,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本着绿色环保理念,在地球深部找矿工作中给国家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具体地来讲,目前的地质勘探工作要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树立大局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既是祖国和人民提出的期望,也是地质工作者者共同的奋斗愿景。

淡泊名利:地质精神之美德

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名利是一种至高的自我修养,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作为地质工作者,不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要不断加强和提升这种精神上的修炼。李四光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地质学家,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他长期在地质科学领域担任要职,但是他却并不以此为傲,对名利看得极为淡远,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他不以领导自居,更不以权势压人,他和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们,常常为了复杂的地质问题,展开平等的交流与探讨。在地质科学研究面前,即便他的学术造诣深厚,但是他非常谦逊谨慎,总是以低姿态面对未知的知识领域。如果他是一个把名誉、利益、权力、地位看得很重的人,那么李四光在地质研究领域也不会取得杰出的成就,也不会成为地质战线优秀的领导人。

淡泊名利的人,懂得如何去付出,更懂得如何放弃。作为地质工作者,在思想上要放下对名利的渴求,在研究工作中上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上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地质勘探行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基层的地质队生存难以为继,部分地质工作者忍受不了清贫和寂寞,羡慕其他行业的高工资、高薪水、高福利,于是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多数地质工作者,坚守工作的岗位,对地质勘探的前景抱有期望。果然不出所料,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国家对地质工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地质勘探事业再次出现了生机。在地质工作的困难时期,如果没有一大群淡泊名利的地质工作者坚守信念,兢兢业业埋头于地质研究,那么地质事业的振兴就无从谈起。

当前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价值观发生碰撞,尤其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物质主义的思想,对地质工作者造成一定的思想干扰。然而越是在这样的时期,也越是彰显地质工作者本色的好时机,放下对利益的欲望和对名利的追求,树立淡泊名利的高尚思想和美德。作为地质工作者,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梦想和实干,为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通过参观李四光纪念馆和这段时间的工作体会,我学习和了解了李四光先生的生平和他一生的学术成果,我深深的感到,李四光先生和他那个时代的地质工作者,在国家贫困、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以独有的地质精神,为奠定共和国基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在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地质工作者应该传承与弘扬地质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地质勘察的天地里,怀揣地质梦想,秉承李四光精神,为了地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而不懈努力!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