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沉闷是为一种馈赠——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作者:张骏极 发布时间:2016-07-14

初翻开《温家宝地质笔记》时,我坐在书屋的木椅上,懒懒的春阳打在脸上,好像又与往常的读书一样,在这个春天的傍晚里已做好沉迷其中的打算。近两年很难静得下心来看一部好书,正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很难辨别雅俗,有时甚至会莫名浮躁不已,而这次,我却渐渐埋入书中,不知不觉对作者从事地质工作时始终用心、用力、用情而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共鸣及震撼。

一个地质系统的青年人,在寄予其理想的荒山野岭中,借着帐篷里的一盏孤灯,把自己放入黑夜中阅读;他在祁连山区踏冰涉险过河,在北山戈壁沙漠寻找矿石,恶劣的工作环境磨炼着一个青年人的意志,燃烧着如火的青春;他一次次瞭望窗外的远山,在独坐自省中,一遍遍净化着内心的自我。通过阅读,似乎能够看到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在我眼前,他的所有过往经历都值得好好品读,胜过美酒与鲜花,温暖而不乏励志色彩。

作者在甘肃地区的工作看似平淡而乏味,但他却在这样一段时间里,努力沉静下心,坚持追求理想的脚步,最终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并始终奉献人民。

对比作者,我个人的工作涉及财务类,整天在办公室如蝼蚁一般存活,反复循环同样的工作,在这里,我难以发现自己具体应该朝着何方前进。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要求及原则会使得人日渐麻木,逐步沦为一部机器。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还能有选择的方向,我还依旧能在工作中、生活中去挖掘闪光点,能跟随着它们所指引的前方不断攀爬。

在文章中,当作者提及爬山时,他用了详尽清晰的线索将自己的各种感受及经历,描绘得绘声绘色,情景如跃眼前。“我喜欢层峦叠嶂的山峰。我们常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工作,每次上山,除了几个地质人员外,很少能见到人。有时,骑着牦牛或骆驼要走上一天。我一边走一边唱,把从小学会的歌曲都唱上一遍。空旷的山野,只有我的歌声在山谷里回响。我喜欢领略自然的奇趣。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托莱山后,远处又出现一道和天际相连的山峰,比托莱山高过1000多米,那就是班赛尔山。远远望去,山上的白雪连着蓝天,显得那么挺拔耀眼。山怀抱着云,云环绕着山,山在云中若隐若现,变幻无穷,神奇奥妙,宛如仙境。然而,大自然又是变化莫测的。早晨过沟时还是涓涓细流,清澈见底,让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捧起清凉的水,喝上两口,再洗洗脸。下午归来时,因上游冰雪融化或突降暴雨,沟内洪水下泄,波涛汹涌,让人望而生畏。”“我喜欢冰川的奇观。高山上的冰川比想象的要厚重坚实,它分布在山峦之巅或丘壑之源。在那晶莹剔透的冰上慢慢走动,看着那深不可测的冰裂缝,听着脚踩冰面发出的声音,给人以奇妙的感觉和无限遐想,脑海里随之变幻着美妙的画面。那时,我真的陶醉了,整个身心都融入了自然。”

在沉闷的工作生活中,我也从未让自己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我喜欢在枯燥的事务性的工作找到动力。当因为一个专业问题翻遍书籍而最终得到答案时,当一位怒气冲冲的同事由于我的解释而最终满意而去时,当绞尽脑汁做出一个报告而得到领导一句赞扬时,我都能到享受到工作的可爱之处,这无关职位高低、薪酬的多少,这是对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进步的认可。正如春风沐面带来舒暖柔和,秋风透身给予萧瑟凉爽,这些对自己小小的认可能让自己看向远方,卸去心头烦闷,将工作琐事看得更清晰。生活向来都不缺乏美,我们需要带着发现美、认识美的眼睛去体验生活,方能捕捉住它的无穷魅力。

从书中展现出,在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作者始终将“我决不能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保持心灵的纯净与美好向死而生”;“我在困难的环境中保持尊严”;“生活很紧张,也很丰富”等立于心底。从不放弃、不妥协的精神,同时也让作者走到了更高、更远的理想位置,始终为理想而奋斗,为人民的利益而坚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那动乱和走向变革的年代,在喧嚣的社会和寂静的自然环境中,在朝气蓬勃的年轻岁月和走向成熟的“而立”、“不惑”之年,作者对地质工作的极大专注,对科学的热爱,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他平静而从容地直面各种困难,一步一步地前行和攀登,从未退缩。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样,我会选择直面迎接。在此之前做好准备,努力打磨、挖掘、凿砌,将自己的每一面都展示出,此时你同样会发现,即使是你不是特别擅长的事项,你也能够一步一步得去攻克。因为财务工作性质原因,常常因为坚持原则引起他人不满,但我一直坚信,人是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意见,应当综合思考,你最后会发现不管是他人的批评和不满,都会为你今后的发展做出强有力的铺垫。

在“梦里常回祁连山”部分选收的16篇笔记中,记录了作者当年穿行于祁连山高寒地区和北山沙漠戈壁从事野外地质考察的工作情况:测制地质剖面,测量地层、构造、岩性等地质界线,绘制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地质图件,检查评价煤、铁、铜等矿点等。作者为此专门撰写的16篇回忆文章,用较为通俗的语言介绍了地质工作测线、打标本、淘砂、绘图等工作程序及沉积岩、倒淌河、海陆交互相等知识。

这些细致的描绘如同电影旁白一般,使地质专业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有趣。这些文章文风自然、朴实,文笔细致优美,描绘了祁连山等地的自然风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无限热爱和战胜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生动地回忆了野外地质工作和生活情况,真实还原了作者在艰苦条件下不避艰险、不怕困难,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专注地质找矿的情怀和心路历程。

同样,作者在校期间及参加工作后阅读的各类书籍为他的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让他能够以综合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事务。“在学校学习期间,我阅读了大量政治、历史和哲学书籍,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也读林肯、华盛顿、丘吉尔、甘地的书;读孔孟老庄、商鞅、王安石、范仲淹的论述,也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歌德、亚当·斯密的名著。我特别爱读名人传记。《马克思传》、《恩格斯传》我爱不释手。马克思“为世界工作”的名言一直激励着我。这些著作震撼了我的心灵,锻造了我的意志,照亮了我生活的道路。我不仅读书而且笔记。我经常把名人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常看常思,常看常新,激励自己,下决定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同样地,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我来说,阅读能让生活变得充满活力,是自己看得真切的有效渠道。我乐于常年枕头旁搁上一本书,让我在入眠之前能够尽情享受书籍中的乐趣。

读到深处你还能感触,一个不畏惧艰苦、意志力顽强的人总能达就自己的目标,因为在他计划开始时,就早已做好铺垫。作者在文中提及自己地质工作中的经历时,这样写道“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既是对身体的锤炼,又是对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炼。我经常背着装满石头样品的地质包,一步一步向高山攀登,累了就靠着山崖歇一会儿,然后继续往前走。我从不敢坐下,生怕再也起不来。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正如杨绛先生所言“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除了重视知识方面修养,生活中还应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每一场彻底变革前都会有一段阵痛期,所以成功之前的所有磨难都将在你攀上顶峰那一刻变得值得。此时,所有的经历艰难困惑的过程都将为一种馈赠,前方的道路将会变得明朗清晰。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