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让青年一代成长为地质行业的“文化主角”

作者:张超越 骆剑勇 费水镜 发布时间:2016-07-14

文化需要积淀和培育,行业文化亦是如此,只有在一个行业成长壮大转向成熟之际才会有行业文化的形成,这是几辈人精神的总结,而将行业文化制成“名片”并且传承和发扬下去则需要青年人不断地实践,随着时代变迁体现新特点。让青年人身上体现行业文化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年轻的科研人才成长打开大门。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始,国家就将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的新高潮。有关于文化改革的建议,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强国”大讨论,这将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何在信息开放的当代社会构筑起变迁中的“精神家园”,让各种“精神”不止成为一种口号更要成为实际行动的体现,成了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地质文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也在于此。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的时代文化精神。多少年来,我们的地质队员用他们实际行动书写着行业精神,为国家经济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出现了很多像“老三”、“地质七队”这样的英雄,他们的事迹震撼着“同行”的心灵,也为“外行”人揭开了地质找矿人的神秘面纱——“不辞艰险”、“苦中作乐”、“执着坚守”成了一代地质人的标签。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地质人的身影,二代地质人正在迅速的成长。与父辈相比,我们的各项条件更为优越,但随之而来的物质诱惑也越来越明显,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有人“一夜成名”有人“一夜暴富”,越来越多的人沉不住气,踏实工作已为他们所不齿,更别提地质找矿——一个终日与深山大石打交道的“冷门”行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找到自身的文化归属感就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不竭动力,更是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如果能够借国家文化改革建设的良机,发展完善地质文化建设,这将对可持续的发展地质队伍,为国家经济发展找好矿、多找矿打开宽广之路。

培养造就青年人才是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然而培养和合理使用人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让青年地质人才迅速成长为“文化主角”,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要加强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球化时代防止“精神贫血”,明确青年人的方向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尚德的国家——“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而时下 “小悦悦”、“宝马女”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几千年的道德观念正惨遭瓦解,人们的做法道出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钱包鼓了,脑袋却空了,经济越来越热,心却越来越凉。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道德约束,忽略了对善的赞美和勤劳的传诵,那么这个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早期的地质人在反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矿产资源,科研报国等方面建立了地质文化的内容;新时期则要靠青年人来发展和完善地质文化。让年轻的地质人能够勇于站在繁华的身后,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就是要加强青年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加强青年人对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的正确认知,树立完整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地质队伍,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卓越的人才。加强对青年人的思想教育还不能忽视防腐教育,青年人正值人生之初,经济基础不稳定,但社会的压力和诱惑却很大,越是如此,我们越应该小心谨慎,预防腐败的发生。有人可能会误解:腐败的消极影响是和腐败数字有直接关系的,青年人即时犯下经济错误,数额也不会大,对国家和人民财产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其实不然,青年一代担负着发展的重任,如果我们没有防患于未然,因为不大的数额而丧失了优秀的人才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大的损失,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是极其消极的,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青年人的继续教育。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在党历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总是号召全党同志要加强学习,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惟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让我们了解新变化,掌握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青年人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很强,这是我们的优势,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发挥优势,在学习中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观念。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只有不断地加强思想学习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立场,不断进步。“党的领导干部要自觉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领导工作的根本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又何尝不是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要求呢?如果不加强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完成肩负的职责使命,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

其次,要积极树立行业典型,挖掘先进人物,增强青年人的行业使命感。最让我们感动的往往是平凡岗位上的非凡英雄,寻找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才会拉近我们的距离,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感动”人物,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石磊、陈树旺、谢桂青等等一批地质标兵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他们很普通,做的就是自己岗位上的事儿,但是他们又不平凡,在这些标兵身上我们总能发现共通点:他们十年如一日地在自身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祖国,用自己的意志扎根于崇山峻岭,他们勇于探索,甘于奉献,充分发挥了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书写“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新篇章。这些模范不是高高在上带着光环的,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

良师才能出高徒,让老一代的使命感继续传承下去,少不了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教育。而实际上,面对陡峭的山壁,艰苦的野外环境,枯燥繁杂的专业,80,90地质人用他们超于同龄人的忍耐力和敬业精神向新时代的地质文化谱写了新篇章,这同样值得我们称赞。要论学术上的贡献,青年人的确是资历尚浅,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他们对整个行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让青年一代迅速成长为科研地调的主力军,就不能忽视鼓励激励措施的作用。

再次,要多进行交流和实践,组织青年人走出理论,多练兵,在学术上一展拳脚,增强行业危机感。“闭门造车”会使眼界狭窄,“走出去”才能打开思路,多与行家交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青年人闯劲十足但毕竟经验有限,把自己的成果和设想拿出来和老专家、同行们一起探讨研究才能促使我们不断地进步,知不足而后勇,尤其要加大国际的合作与交流,了解国际形势,这对于发展本土理论是很好的促进。拿地质力学理论为例,这是由李四光先生创立的学科,中国人自己的地质学,但是在国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程度有多大,不同派别的学者对此又持有什么态度,不讨论不交流不足以知。

同时还要鼓励青年人加强“攻关”。要推动地质找矿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尤其需要科研攻关的精神,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面前,既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又要保持攻坚克难的激情。卡耐基称激情是“内心的神”,有了对事业的激情,人的潜能就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起来,展现出“龙马精神”。“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无论什么时代,不畏艰险,不怕困难,都是我们开拓前进的动力。

最后,要优化队伍建设,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增强行业责任感。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才的开发效益在缺乏合理使用和有效激励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科学合理的使用和良好的激励下,将发挥到80%-90%,这充分说明了人才合理使用的重要性。而现实社会中,“论资排辈”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大大制约了青年科研者的成长与发展,在选拔年轻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搬出“年头短”、“资历不够”的说辞,的确,青年科研者的理论不够成熟,缺乏经验,但这也恰恰证明我们需要及早地给年轻人提供一个舞台,让年轻人更快的成长。对年轻的优秀人才,一定要早发现、早扶持,让他们在自身的蓬勃期挑大梁,唱大戏,杜绝“青黄不接”的出现。要用好人才首先要使“人用其才”: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专业特长,合理用人,就在于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专业优势,又要根据人才的个性特点安排任务。再次要使“人尽其才”,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功用,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曾经强调“要注意不要养懒人,要有好的政策”这就是人尽其才的最佳途径,建立适时适度的鼓励激励措施,凭借能力选拔人才,不盲目追求学历,不消极打击人才,广开言路发掘优势,杜绝“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出现,使每匹千里马都愿意也有条件展现最好的自己。

梁启超曾有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材将直接关系到祖国和行业的未来,为青年人广开言路,大设舞台,使青年一代迅速成长,是我们推动地质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广大青年地质人也应该沉下心来,刻苦学习,积极锻炼,做有朝气有活力,有勇气有魄力,有智慧有能力的新一代地质人。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