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一路汗水,一路芬芳——读《地质笔记》有感

作者:马立成 发布时间:2016-07-14

提起温家宝,绝大多数人都会从心底由衷的敬佩。他是用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共勉的大国总理;他是十年总理路上,操心很多,瘦了五斤,但坚信“吾貌虽瘦,天下必肥”的最勤劳的人;他是汶川地震中沉毅、果敢,透过废墟中的缝隙向里面的人喊话“我只这十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的最可爱的人。但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一位地质工作者。如果没有从政,他或将成为一位优秀的地质学家,但命运的机缘和选择,让他从天津旧城小巷走到了中南海。不过这一路走来,他从地质基层出发,十八年如一日,经历了地质最艰苦的年代,一路充满汗水,更布满芬芳。

当我拿到温总理写的《地质笔记》时,翻开书本的一刹那,被这位认真、勤劳、踏实的地质工作者深深折服。十八年地质基层工作,45本笔记本,400多万字,一个个惊人的数字背后展现着地质的辛酸与不易。这些笔记本,封皮陈旧,内页纸张发黄。翻开任何一页,所见字迹始终工整隽秀,所见图幅线条清晰,一笔一画之间,无言地透出写字人的坚韧的精神力量。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野外地质考察——梦回祁连。1968年初,结束八年的地质学习生活,带上简单的行李,挥别父母,踏上西去的列车,来到工作的地方。很难想象六十年代的研究生,去到单位先做的工作是烧锅炉、倒煤灰。1969年开始正式的地质测量及找矿工作。工区基本位于祁连山。巍巍祁连横贯甘、青两省交界,蜿蜒如卧龙。山峰的高度在4000米至5000米之间。高海拔导致低气温,即便是四五月份,内地已是初夏,但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地区依旧冰天雪地,天气寒冷。早晚都有冰冻,有时还会下雪。这为野外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最令我感动的是,无论在条件多艰苦的情况下,对于野外的地质观测,都秉承一贯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坚决杜绝一个“遥测点”的出现,因为良知不允许那样做。这才是真正的慎独。我想起《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正是温总理这种深知世间有些路非要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跋涉的。只要有目标,即使路再长再远,山再艰再险,也要咬紧牙关走下去。

在祁连工作的日记节选中,出现最多次的是“同事们都在打扑克,我不愿在那上面多浪费时间。我想,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我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四周是那样的寂静,除了画画的水响,万籁无声。这样的环境,对于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十分适宜。我想利用一切时间,思考和学习”、“八个人分两桌打扑克,知道12点钟,唯我在烛光下独坐,重新看了几篇鲁迅的散文,也到那时才睡”、“有的躺下休息,有的下象棋、打扑克。我和往日一样,总是看书。手头的书不够,就反复读几遍”……于万千变化中,保持爱读书、求上进,不随波逐流,温故而知新。最可怕的事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现如今的我们,还有多少能放下手机,静静品读书中的真谛。

第二部分主要讲了管理工作方面的笔记。温家宝作为总理,其非凡的管理才能与应变能力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一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走过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着要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绝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领导,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要读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并且用他的一生来践行。对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温家宝提出的关于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主要包括1、改变野外工作与室内工作的脱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2、改变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的脱节,提高地质工作的科学性;3、密切结合地质找矿工作,全面部署地质研究;4、改革管理制度,实行地质调查与研究在管理上的统一。几十年过去了,在地质已从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进化到掌机、GPS和电脑,但是这四点依旧是大家努力的方向。无论是生产单位、高校还是科研单位,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以上问题。将野外工作完美完成,不弄虚作假,实事求是。同时加强室内资料整理,将野外现象呈现在纸上。同时注重项目的科研性,不止单纯的进行生产,更要在项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尽可能的提出新的理论与方法,加强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与管理。更好的为我国地质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第三部分涉及到调研方面。众所周知,调研工作在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中必不可少。他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调研者立场、观点、思想方法的综合表现。毛主席也曾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的三年时间里,温总理用大量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几乎跑遍了甘肃的山山水水。每一个山峰都有他的足迹,每一棵小草都记得他的身影。丰富的调研实践工作,不仅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踏遍群山觅真知。

书本的最后介绍了学习研究方面的内容。学习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政党、乃至一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是把钥匙,打开我们通往未来的大门;学习是坐等他,照亮前行的路;学习是面镜子,不断认识自己,得到矫正的机会。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的宏篇巨幅中感受人类历史的辉煌和未来的光明,也看到历史和现实中的丑恶。书中记载着历史的厚重和启示,人类的进步和前途,个人的奋斗和命运。将历史上的英杰名人为榜样,把他们作为指引我前进的明灯和克服困难的力量。在阅读中联系社会。思索人生,想着社会发展的道路,想着自己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活到老,学到老,见贤思齐,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读完家宝的笔记,回首自己走过的三十多个春夏秋冬,如数家珍,也感慨万千,回顾参加西北构造体系项目时,我也曾追随过家宝的脚印,从嘉峪关进入冰沟,过八一冰川到镜铁山,翻越大坂至托兰牧场,最终穿过祁连县到了张掖,高原的蓝、草原的绿和皑皑雪山依然就在眼前。伴随着地质队员之歌,我也曾领略秦岭的雄伟,天山的奇骏;更在实践、实习中不断的感受岩浆喷发之宏伟,矿物聚集之奇妙。

正如《地质笔记》这本书一样,这如同电影旁白一般,使地质专业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有趣。这些文章文风自然、朴实,文笔细致优美,描绘了祁连山等地的自然风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无限热爱和战胜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生动地回忆了野外地质工作和生活情况,真实还原了作者在艰苦条件下不避艰险、不怕困难,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专注地质找矿的情怀和心路历程。通过日记,这种柔软的方式,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到了温家宝这位地质前辈,更好的了解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也在这当中受益匪浅。他在寄予其理想的荒山野岭中,借着帐篷里的一盏孤灯,把自己放入黑夜中阅读;他在祁连山区踏冰涉险过河,在北山戈壁沙漠寻找矿石,恶劣的工作环境磨炼着一个青年人的意志,燃烧着如火的青春;他一次次瞭望窗外的远山,在独坐自省中,一遍遍净化着内心的自我。

现如今,还有很多的院校开设地质专业,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子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面对就业等情况,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是挤破脑袋留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答案我想是不言而喻的。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一位认真、负责的领导人,更让我们看到一个一丝不苟的地质人。我为我是地质人而骄傲!

最后用温家宝的一句话来与大家共勉:“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愿我们都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地质事业增砖添瓦。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