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返回首页

李春麟、王宗秀等–JSG:陆内造山带的差异褶皱干涉模式—来自华南地块赣南叠加褶皱的认识

2023-09-05

  华南地块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一个宽阔的陆内造山带。关于华南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驱动力是否与板块汇聚的远程效应有关一直存在争议。为了更好的理解陆内造山作用的驱动机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李春麟副研究员、王宗秀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位于华南中部的赣南兴国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构造研究。共识别出2个区域尺度的纵弯叠加褶皱,分别为褶皱轴向北突出的茶园弧形向斜(Type 2a干涉)和褶皱轴向北西平直延伸的谢坊向斜(Type 1d干涉)。虽然在褶皱干涉样式上存在差异,但茶园弧形向斜和谢坊向斜都是由中晚三叠世NE–SW缩短和中晚侏罗世近E–W缩短叠加而成。研究表明同一构造背景下差异褶皱干涉模式的出现是由初始褶皱的几何学特征所决定的。结合华南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认为华南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主要受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远程应力传播控制的。在综合前人构造变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华南大陆中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由三叠纪多板块汇聚到侏罗纪安第斯型俯冲的转变。这种构造转换可能最终导致了华南前寒武纪多地体拼合构造的活化。
  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构造地质学刊物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上(Chunlin Li, Zongxiu Wang, Yuanlong Tan, Leilei Li, 2023. Differential fold interference patterns in a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Insights from superposed buckle folding in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South China Block.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67, 104801. Doi: 10.1016/j.jsg.2023.104801)。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构建华南中生代构造变形格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1 赣南兴国地区地质简图
   
  图2 赣南茶园弧形向斜(左图)和谢坊向斜(右图)的形成过程
   
  图3华南三叠纪(A)和侏罗纪(B)构造图
  三叠纪时期,华南发育多个走向的构造带指示了多板块汇聚背景;而侏罗纪广泛发育的NE/NNE向褶皱冲断带则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的俯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