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中巴经济廊带主要活动断层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调查”项目成果验收获得优秀

发布时间:2016-10-19

2016年9月12日,在发展中心组织的2016年度第一批地质调查成果验收会上,地质力学所承担的“中巴经济廊带主要活动断层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调查”项目(No. 1212010914025)成果获得优秀。

该项目于2014年设立,历时两年,紧密围绕中巴经济走廊论证规划迫切需要,为解决的主要活动断层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展开先导调查研究工作,重点开展了资料收集、遥感解译、现场调查、槽探、钻探、综合分析等研究工作,以提高对该地区的主要活动断层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认识,为中巴经济走廊的规划决策和减灾防灾提供地质服务支撑。

项目组克服交通不畅、高寒缺氧、暴恐活跃等不利因素分别于2014年5月~9月、11月下旬~12月中旬,2015年5月、7月下旬~9月分四次在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开展了地质调查,圆满超额的完成了野外工作。项目成果报告阐述了中巴经济走廊西构造结段控制工程地质问题的地貌、地层、构造、气候4个地质背景条件;划分西构造结段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4大类18种;采用InSAR等新技术系统调查评价了中巴经济走廊多个关键段的地质灾害和活动断裂,项目开展过程中能及时将地质调查成果进行转化,在服务中央决策、服务地方防灾减灾、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术成果发表与交流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项目背景

中巴两国具有全天候的友谊,“中巴经济走廊”是两国领导人2013年以来提出并多次强调要的重大战略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第十二届全国人代会二次会议都明确要求加快实施的工作内容。中巴经济走廊意味着将建成一条连接中国内陆与巴基斯坦阿拉伯海沿岸,集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光缆和电力线路“五位一体”的综合大通道,将成为内陆与沿海沟通最便捷的综合国际大通道之一,并配套城市群、工业群、自贸区的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友谊,打开我国向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改变我国能源运输格局,增强与中国海外军港和重大工程设施的联系,带动两国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和信息交流,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巴基斯坦和我国南疆地区恐怖主义得以生存的贫穷落后环境。“走廊”主要位于帕米尔高原及邻近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质条件最复杂、自然环境最恶劣、能源补给最困难的地区之一,其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工程地质挑战,同时地质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任务也十分艰巨。

2.主要进展和成果

项目主要取得了4个方面进展

(1)编制了1份成果报告和2个成果图件,分别是“中巴经济廊带主要活动断层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调查”成果报告,“中巴经济走廊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图”和“中巴经济走廊(中国段)主要活动断层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分布图”成果图件。

(2)系统阐述了中巴经济走廊西构造结段控制工程地质问题的地貌、地层、构造、气候4个地质背景条件。西构造结段穿越青藏高原5条缝合带,受15条深大活动断裂带影响,活动性总体上南强北弱,北段路由主要位于正断拉分盆地,南段则以穿越深大断裂的推覆挤压带为主,大型构造带和流域分界区的工程地质问题突出;沿线地貌总体为“高原、低谷”,北部和中部,干旱少雨,冰川运动和冰碛表层覆盖极其发育,南部,多雨湿润,冲洪积、冰积、湖积、崩坡积等多种第四纪地层发育。

(3)划分西构造结段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4大类18种,包括:(1)构造活动工程地质问题,包括高地震峰值加速度、活动断裂错断、高地温和高地应力;(2)冰川及相关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冰川泥石流、冰川洪水、冰湖溃决、冰川(冰碛物)跃动;(3)斜坡地质灾害问题,包括,同震大型冰碛物滑坡、泥石流、崩塌、堰塞湖、溜石坡;(4)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包括风沙、冻土、涎流冰、雪崩、侵蚀塌岸;并初步完成了“中巴经济走廊”工程地质主要问题分布及严重性评估,按良好、较好、严重、极严重4级划分的工程地质问题严重程度,研究区可以分为8个区段。

(4)采用InSAR等新技术系统调查评价了中巴经济走廊多个关键段的地质灾害和活动断裂,厘定了巨型高速远程冰碛物滑坡,查明了下坂地地震滑坡堵江事件及对应的曲曼湖相沉积层的成因、展布和时代,新发现了塔合曼盆地和塔什库尔干盆地内若干条活动断裂和对地热的控制作用,揭示了西昆仑冰川跃动的成因机制和灾害特征,这对该地区的地质环境认识、资源开发和减灾防灾提供了基础支撑。

图1 中巴经济走廊西构造结段区域位置及工程地质问题严重程度分段图

图2 中巴经济走廊西构造结段沿线谷地高程剖面图

图3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典型地质条件照片

a.飞机上鸟瞰穿越喀喇昆仑山脉的中巴经济走廊;b 穿越喀喇昆仑山的窄谷;c 海拔7645米的雪山之父—慕士塔格峰;d 中国段内的塔什库尔干断陷宽谷;e 世界最高口岸红其拉甫山口;f 陡峻的巴基斯坦洪扎河谷;g 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市内的断层陡崖;h 印度河谷地内的剥蚀基岩、宽阶地和滑坡坝遗迹;I 主喀喇昆仑缝合带剖面;j 印度河齐拉斯侵入岩陡壁上的中巴公路

3.成果转化

项目开展过程中能及时将地质调查成果进行转化,在服务中央决策、服务地方防灾减灾、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术成果发表与交流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3.1 服务地方减灾防灾

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领导汇报和相关部门提交对策建议报告2份,受到自治区的肯定,被邀请参与编写“近期西昆仑山冰川运动变化及其诱发次生灾害和风险评估报告”(图1-3),实践了张高丽的批示“请国土资源部指导和配合地方做好灾情评估和防灾减灾工作”,有力的支撑了当地的减灾防灾和水利资源开发利用。

2015年5月新疆阿克陶冰川跃动事件发生后,项目组开展了6个方面的工作:

(1)第一时间赴现场开展冰川诱发地灾灾害的应急调查;

(2)对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减灾防灾的技术指导;

(3)开展冰川跃动的遥感解译;

(4)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和现场调研组就本事件的成因机制及地质灾害风险防范进行汇报;

(5)编制提交了冰川跃动调查报告;

(6)在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中设立专项,持续遥感监测和深入研究。

图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项目组所做工作说明及邀请参加下一步工作的函

3.2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助本项目的支持,地质力学所与巴基斯坦南亚可持续发展科技委员会(COMSAT,Commiss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Asia)于2014年11-12月完成了中巴经济走廊帕米尔高原巴基斯坦段的综合地质环境考察工作,并与中巴经济走廊沿线的阿巴塔巴德大学、喀喇昆仑国际大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省政府本部等地质和工程建设机构进行了广泛接触和交流,交换了下一步合作的意愿,与巴基斯坦COMSAT阿巴塔巴德大学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图1-4、图1-5),为深入开展中巴经济走廊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

图5 地质力学所与巴基斯坦南亚可持续发展科技委员会签订的国际合作协议

图6 地质力学所与巴基斯坦南亚可持续发展科技委员签订的国际合作协议现场

3.3 科技创新

工作成果支撑了地质力学所下一阶段的地调项目和科技创新,申请了InSAR相关的基金项目2项,InSAR相关工作经验应用于地质力学所主编的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InSAR监测技术规程》。

3.4 人才培养

依托项目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完成毕业论文或公开发表论文)。因借助本项目开展了中巴经济走廊全线野外考察和参编了“一带一路”地质图集,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土资源部模范职工”和“地质调查局先进个人”省部级表彰(图1-6)。帕米尔高原的工作成果在项目负责人申请评选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3.5 学术成果发表与交流

项目第一资助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8篇,成果快讯1篇,在第三十五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作有关中巴经济走廊主要地质灾害和冰川跃动的2个学术报告,在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1次。部局媒体报道2次。

扫描二维码分享